我的家乡韩家桥村,位于汾阳最东南,距离县城40华里,现属演武镇。村东3里有河,曾经为汾河水故道,现在是磁窑河流经。河东与平遥县羌城村相望。河上有桥,联通东西。村因桥兴,桥以村名,韩家桥演绎出许多故事与传说。
老人们讲,韩家桥村本来叫凤凰村,古时候有凤凰在此地栖息,现在村里有块地还叫凤凰头。很久以前,凤凰村因为地处偏远,东有大河,交通不便,水草遍野,要过大河全凭摆渡,经常风急浪高,很是凶险,所以少有人家、不甚兴旺,唯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好,终于在乾隆十四年,即1749年,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闪亮登场!佳人是凤凰村邻村的西堡障村韩员外的掌上明珠,年方十八,貌美如花,知书达理,聪颖贤慧,与河东介休北辛武村的冀家公子喜结连理,双方晋商世家,可谓门当户对。奈何好事多磨,波涛汹涌的汾河水让浩浩荡荡的成亲队伍道阻且长。
拜堂成亲后的小两口相敬如宾、幸福美满。可是一想起回娘家,佳人又愁上眉头。后来,小两口决定发动冀韩两家在凤凰村村东的汾河上共筑一座桥,既方便韩小姐回娘家,也方便两岸人民。1750年,韩冀两家经过积极准备,聘请能工巧匠,历经数月建设,顺利建起一座宏伟的木桥。一时间,四乡八里的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终于不再受那摆渡之苦了!很快,河两岸的村庄聚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凤凰村也一下子成了交通贸易的枢纽,人口不断增加,百业逐渐兴盛!凤凰村人为了感恩韩家,决定改村名为“韩家桥”以作永久纪念。
1767年,汾河改道再次东迁,韩家桥的桥逐渐失去存在价值,后被人们拆除做了庙宇。直到后来磁窑河水流经汾河故道,人们才又建设了一座50米长5米宽的石桥,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前磁窑河不过汾河的五分之一宽,而现在河水估计连原来汾河的五十分之一都没有了。
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到磁窑河里游泳玩耍,石桥也成了我们的朋友。那时候,满满的河水奔流汹涌。水性好的孩子,到三、四米深的河中间一边游泳一边戏水,水性不好的只敢在河边扑腾。还有那些水性特别好又胆大的孩子,站到离河面五、六米高的石桥上,一个猛子扎到河里,咚的一声,溅起好大水花,半天,人才慢慢浮起来。看的大家胆战心惊,而那些孩子却洋洋自得、快然自乐。
孩子们除了游泳戏水,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割草,大部分是割猪草,有甜苣,有寒蓬,还有其他猪喜欢吃的草。大家玩够了就背起笼子去田野里割草。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伙伴游泳完后去割猪草,沿着河岸走了一会,突然一只鸽子不知什么原因掉到河里,眼看着在河里挣扎。河水有三、四米深,只见我的伙伴扔下笼子,一边跑一边脱衣服,一跃而跳进河里,他迅速游到河中间的鸽子附近,一只手划水,一只手把鸽子救了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被他的水性和见义勇为折服了,也就是1分钟左右他就完成了一连串动作。
有一次上午,我和堂兄突发奇想,想溯流而上看看源头,一边玩耍一边向河的上游走去。桥离我们越来越远,走了也不知道多久,发现河水越来越浅,前面有孩子们在河里抓鱼。我们也挽起裤腿、脱掉鞋子跑进河里。河里鱼不大但是很多,我走了两步就发觉两只脚各踩到一条鱼,两只手赶忙摸下去,一下子抓到两条鱼。后来我们抓了许多鱼,回到家已经大晌午了,远远地就看见母亲在村口张望,一边喊着我的乳名。回家后二婶用素油煎熟那些鱼,我们吃的津津有味,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吃鱼。
现在,那条河早已不再波澜壮阔,河道也变得很窄,河滩上种了许多杂乱的庄稼。前段日子,我故地重游,小河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玉米丛中,石桥也破烂不堪。可童年故事却历历在目,浓浓乡情仍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