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 合

基层干部陈智海

扶贫路上的真汉子 贫困群众的好亲戚

□ 本报记者 木二东

本报通讯员 赵良琼 刘瑞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我市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干部,他们冲锋在攻坚深度贫困的第一线,着眼未来、超前谋划,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每一寸土地;他们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产业致富能力,让贫困百姓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

石楼县前山乡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是这里的标签,全乡被确认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了1423户4803口人,占到全乡总人口的45%。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前山乡人大主席陈智海就担起了乡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主任的重担,冲上了攻坚深度贫困的第一线。说起这份工作,陈智海有着说不完的苦辣酸甜。“扶贫这个工作,是个综合性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咱这里从系统管理、到移民、到小额贷款、到资金项目,就是一个人负责,所以上山下乡的协调、左右的统揽,可以说是东西南北中,就要考虑的点点滴滴,不能有出错,咱要把这个工作,既然管了,就要做好,给上面有个满意的答复。”

精准识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2016年在全乡的贫困户的识别过程中,陈智海严格按照 “八进八不进”的识别原则,逐村逐户了解情况、逐条逐项分析研判。由于他的认真细致,铁面无私,一度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我吧,是本地人,亲戚朋友同学全在这儿,在刚开始进贫困户时候,亲戚朋友白天打电话,晚上打电话,有时电话打给老婆,打给家里,打给父母,整天就想进贫困户。”陈智海说,当时的情况如同潮水般向他扑来,特别是他的父母出于对他的担心,也曾不止一次的劝他不要因为工作伤了亲情。对此他一概予以了明确的统一答复。

“在贫困户识别中,就是严格按照一把尺子来,就是该进的,你不打招呼也可以进,不该进的,打了招呼也不行。”就这样陈智海在每一次的村民代表大会上,都要面临着群众的争吵打闹,干部的满腹怨言,但他始终相信只有公平公正才能服众,只有不偏不倚不走样,才能把工作做实。后来在他的感染和教育下,全乡14个村委的精准识贫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以全部提前完成,并在历次的脱贫攻坚“回头看”、市查省考第三方评估等工作中得以顺利通过。

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攻坚阶段后,全乡14个村委所申报的项目就有成百上千个,从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和类型等各个方面,陈智海都要实地跑、亲自看,一条一条地核实,一项一项地把关。

前山乡前山村支部书记闫学珍说:“在陈主席的心里,全乡哪个村有哪些项目,哪个项目投资多少钱,能带动多少贫困户,都是一清二楚的。即使是简单的入库工作,他都要坐在电脑前一项一项地核对。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事关贫困户切身利益的大事,马虎不得。”

前山乡张家坡村村民郝荣说:“陈主席这个人,一见面就是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心里一直想的是老百姓。有些时候给我们的感觉比亲戚还亲。”

2018年,陈智海被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提名奖,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表彰。面对这证书,陈智海说,每当他看到证书的时候,他就有使不完的干劲。“工作二十多年了,得的奖也不少,但是这个奖,我认为这是在我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个奖,但是在我心里,我就是希望我的五千多贫困户亲戚,到2019年,顺利脱贫致富奔小康,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