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明高
《孟子》有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乃常言,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一个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够大平。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以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最广泛、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怀。
孝义中学冯海林、宋满仟、严红青、祁改霞、尚晓花、武慧琴、武姝、任志云等八位教师的《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与路径》课题研究,被列入山西省教学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他们从2017年2月开始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扎实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经过他们齐心协力收集、汇总、编撰的孝义历史文化校本教材,不仅写出了家乡孝义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将家国情怀的素养教育渗透落实到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的编写之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共情”的效果,从而增加学生满怀对家庭、家乡、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教育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这十几年里,我写作出版了《漫步孝义》《徜徉孝河》《乡音老腔》《故园风物》等几本有关孝义历史文化的书籍,深深地感到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创造的“孝”“义”“仁”“和”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灵魂、核心和精髓,是其最重要的元素。一直以来,这些文化风骨,不仅超越历史、超越时空,成为孝义人民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气脉”,而且超越民族、超越国界,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蕴含着世界华人的宗教情怀,体现着华夏儿女的道德品格。
哲人有言,“经验丰富的读书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殷切希望,我们的这八位教师通过他们的课题研究和历史课教学,让学生像优秀的读书人那样,让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会用一只眼睛观察表象,另一只眼睛洞察本质、探寻规律;学会用一只眼睛察看万物,另一只眼睛审视自我,分清利弊,见贤思齐,让学生在丰厚博广、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学习中,不仅要涵养其深沉的家国情怀,而且要锤炼他们学史明智的历史眼光,培养他们想问题、观大势、谋战略的历史通感,涵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让他们读懂历史的大逻辑,真正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明天和未来的智慧。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所以,人们更愿意坚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因为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教师使命重大、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且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真正是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家国的“引路人”。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如此,学生就会把每一堂历史课学得有滋有味,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思想的乐趣,而且获取了生之为人与做人生活本身的乐趣。
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一己之私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而是与历史、社会、时代和他人有关。马克思曾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知识不仅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他的这段话,更坚定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与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他人相联系,才能真正走上通向意义世界的坦途。
让我们的历史课,真正与更远的远方、更多的他人、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紧密相连。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从这样的历史课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人类教育的全部目的,这就是人类爱的教育的全部真谛。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