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杏花村”抒怀

□ 高耀明

如果有人来问我,家乡什么东西最让你感到特别自豪,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杏花村的汾酒。这是发自我内心深处,来自骨子里的答复。

七十年代初期,我在生产队当会计。夏收以后,队里要种秋菜。缺胡萝卜籽。因头一年秋天天旱,没有种上秋菜,也就没有打下秋菜籽。周围生产队普遍缺秋菜籽,胡萝卜籽更是紧缺货。秋菜是生产队的半年生计,社员们十分看重。当时我堂兄在邻近县银行工作,那个地方是产菜区。干部们猜想,那个地方肯定不缺少菜籽,于是就打发我去求堂兄,让他帮助问当地的生产队购买点儿。季节不等人,队长要我当天就出发。六月的天,正是多雨季节。队长通知我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这时西边天际已涌起乌云。我犹豫了半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就沿着太汾公路出发了。

紧赶慢赶,车到杏花车站大雨就下起来了。那可真是疾风暴雨,大雨很快就让人睁不开眼睛。我只好躲进车站食堂。那时的食堂兼做候车室,南来北往的客人也不少。外边的雨越下越大,看来是无法赶路了。我只好做住宿的准备。吃饭的时候,我和两个出差的外地人凑在一起。他两个也是因下雨被困在这里的。吃饭时,见我只要了饭,就开了口,“来到杏花村,还能不喝点儿汾酒!”我多年的愿望被他们提醒。那时,杏花车站食堂有卖的汾酒,于是我就买了一小瓶汾酒。是玻璃扁瓶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喝酒,而且喝的是汾酒。虽然没喝出什么味来,但我感到很自豪。从此便有了在众伙伴面前夸耀的本钱,逢人就夸我喝过汾酒了。

到七十年代后期,汾酒身价倍增。人人都以能买到汾酒为荣。因为我是当地人,所以就有人托我买几瓶汾酒。而且还是新婚妻子远在外地的姐姐。这下我可犯难了,不买吧,觉得在妻子面前没面子,买吧,又实在没有门路。左思右想,终于打听到我的一个初中同学退伍以后,被安排到汾酒厂工作。我连忙骑自行车去找他。这是我第一次踏进汾酒厂的大门。只见绿树掩映之中,笔直的厂区通道,姹紫嫣红的花池,气派宏伟的大门,一排排高大的厂房。当时觉得汾酒厂真大真好。要是我能在这里工作,在这里亲手酿造出人们心目中的琼浆玉液,那该有多么幸福!不觉打心眼里羡慕起我的同学来了。说过分别离校后各自的情况后,他不无歉意地给我拿出珍藏的两瓶汾酒,说虽然在酒厂工作,但也不好买,只能逢节日供应两瓶。尽管只有两瓶,我还是打心眼里感谢。

参加工作后,接触汾酒的机会多了,听有关汾酒故事的机会更多了。有的是国家领导人用汾酒招待国际友人,有的是用汾酒招待国内大作家等名流。当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凡尊贵客人,一定要用汾酒招待,以示重视程度。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次接待省里的客人到汾酒厂进行文明单位检查工作。汾酒厂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我们陪同省里的同志检查了各种设施及有关材料。省里的同志除了对汾酒厂的各种硬件设施赞不绝口外,更是对历代文人墨客与汾酒的渊源赞叹不已。

歌声最能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感情了。我不是音乐家,但总希望有一首脍炙人口咏汾酒的歌曲流传全国。多少年来,我一直渴望有这么一天。我的梦想会成真。一次,收音机里播出群众喜爱的歌曲,其中有一首由歌手远征演唱的歌曲《饮酒请进杏花村》,旋律特别优美,声音甜美。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听不够。那时,听歌曲只能靠收音机,所以特别留意播出时间。到了播出时间,再忙也要停下来。特别是由王晓岭写的歌词更是写出了我的心声:“村中酒如泉,村边花似锦,酒香引得蜂蝶醉,四季总逢春。”

改革开放的大潮吹得杏花村春潮涌动,大开发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汾阳催生了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我退休后,有幸参加了开发区所办的《开发区视线》的编辑和新闻报道工作,目睹了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开发区以杏花村为中心,方圆三十多平方公里,以“汾酒”为龙头产品,汾酒集团为龙头企业,带动了杏花村的酿酒高潮。目前,入驻杏花村开发区的企业已达40多家。大多是乘改革东风发展起来的小企业。杏花村酒的品种已达70多个。我想:用不了多长时间,“户户酿玉液,家家摆金樽”的美景就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愿杏花村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