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的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为“呆拙”。描红是初学者的入门功课,是“小儿功”。而这位书画界的泰斗,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虔诚砥砺,法度严谨,回炉作业。齐白石从一名乡下木匠成为一代大家,守拙是不二法门。
有守拙成巧者,就有弄巧成拙者。有则寓言故事说,秋天来了,大雁们都朝南飞走了,但有只聪明的雁却不以为然:“靠两只翅膀多累啊!”最终它躲进了一架飞往南方的飞机的行李架内,一会儿就到了南方。春天到了,聪明雁又乘机返回了北方。寒来暑往,如此过了两年,第三年机场加强了管控,聪明雁无法潜入机舱,天气渐寒,只好振翅南飞,但由于多年不飞,身体变重,一股寒流袭来,聪明雁就被冻僵了,一头从空中栽了下来。不得不说,捷径常常是歧途,投机取巧害死“人”。
拙者,多下笨功夫,日复一日,耗时费力;巧者,机警灵巧,四两拨千斤。因此,古往今来,守拙者凤毛麟角,尚巧者如过江之鲫。其实,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拙的积累。但现实中,明白此中真义的却少之又少。有的抓学习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追求所谓“速成法”,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抓基层不愿做“地平线以下的工作”,争彩头出风头博噱头,什么出彩干什么,什么见效快抓什么,结果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的干工作不愿埋头,忙于搭天线,拉关系,一味寻“终南捷径”,结果撞得头破血流。相反,那些守拙者,心无旁骛,积少成多,积水成渊,往往笑到了最后。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守拙。被毛泽东赞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便是守愚尚拙的典范,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读书治学,他“读书不二”,一句不通,不读下句。领兵打仗,他“结硬寨,打呆仗”,用最笨的办法,打武昌,让胡林翼挖了一年沟;打安庆,让曾国荃挖了5个月。其实,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什么“妙手”和“捷径”,笨办法也许就是好办法,管用的办法。
说到底,守拙就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着,诀窍无他,都是肯下笨功。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没有量的积累,就难有质的变化。不下笨功夫的聪明,顶多算作“小聪明”,取巧讨巧固然可得一时便宜,但时间终会大浪淘沙,留下的注定是那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人,因此,越是聪明人越是懂得守拙,越是懂得下笨功夫。
守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既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某种程度上守拙就是守巧,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对头,这个世界上,雄鹰和蜗牛都可以到达金字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