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总会怀旧,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小时候过大年的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进入腊月,特别是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扫房子、蒸馒头、购年货,一天浓似一天的年味,逐渐在整个村子升腾飘荡。
小时候十分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吃好的,还能挣到零零碎碎的压岁钱。
除夕那天晚上,大人们忙着贴出春联,摆好火炉后,就挂起了迎接喜庆的红灯笼,我们兄妹几个则穿上第二天才该穿的新衣服囫囵身躺下,由于熬年时间过长,一觉醒来时,见窗户上已是一闪一闪地焕着火焰的光芒,此时方可知大人们已煽着院中昨晚已摆好的火炉,于是我们急切地起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鞭炮,跑到院子里放,以图个乐儿。那时家中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只有放鞭炮听听响儿,这算是当时最奢侈的一种享受了。
不多时,东方显出鱼肚白,天渐渐地放亮了,这便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家中母亲已煮好了饺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那顿纯白面的饺子,这也是一年之中吃的最好的一顿饭。说实话,在当时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匮乏的年月,一年能吃到几顿纯白面的确屈指可数,这也是我们喜欢过年的主要原因——吃好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迎新年。”那时我虽识字不多,但对春联很感兴趣,现在想来,年的文化体现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上,也包含在祭奠祖先的各种仪式中,也读懂了挂在供桌后面的那副配联:“忠孝持家远,读书处世长。”
儿时过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当年家中没有暖气,窗户玻璃都结着冰,没有电灯,只点一盏煤油灯,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除夕夜守岁,谈天说地,倒也温馨快乐。今天的幸福自然是当年难以想象到的,坐在温暖的室内欣赏“春晚”,浏览微信,不光能和附近的亲朋好友说话,还能和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视频。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少了,以我之见,那是因为儿时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每天都在吃,儿时过年才穿的新衣服,现在每天都在穿着,儿时曾经祈望的幸福生活,如今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