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

儿时的

腊八粥

□ 郭雪萍

又是一年腊八节,儿时喝腊八粥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了眼前。

那时的冬天可真冷,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大家穿着笨重的棉衣棉裤,却还是乐此不疲地堆雪人,打雪仗,感受着冬日的乐趣。

过了大雪这个节气,腊月已经近在咫尺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眼巴巴地盼着过腊八节,喝腊八粥。母亲知道我是个小馋猫,早早地就准备好熬粥的食材,红豆、绿豆、黑豆、芸豆、白扁豆,再搭配一些糯米、粳米、花生、红枣之类。记得奶奶家还种过一种豆子,褐色的,上面布满了金红色的小点点,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是看着个头很大,就像奶奶家养的牛的眼睛那么大,于是干脆就叫它们“牛眼睛”了。这个叫“牛眼睛”的豆子很好吃,尤其做和子饭的时候放几颗进去,吃到嘴里软绵绵的,感觉整个味蕾都被融化掉了,别样的舒心。

每次做腊八粥,母亲总是提前把豆子洗好,再放进凉水中浸泡,粳米和糯米泡在另一个盆子里。母亲说豆子和米多浸泡些日子,熬出来的粥更黏稠,味道更好。到了腊月初八中午,母亲把泡好的米、豆子,再加些水放到铁锅里,生火慢慢熬煮。不一会儿的功夫,水开始咕嘟起来,慢慢地,粥越来越稠,米和豆子的香味就在屋子里蔓延开来,这味道只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熬制好的八宝粥,黏稠温润,看着就欢喜。喝一口,温温的,润润的,唇齿间还来不及回味,就已滑到了身体里。“腊八粥,腊月八,喝了腊八粥,黏住小下巴。”对于儿时贪吃的我来说,才不管是不是会发生冻掉下巴的事情,我关注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喝上腊八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诗《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带给世人的福泽是清香满口,余味不绝;是人如神仙,妙不可言;是品味人生,是幸福的香气。

如今的腊八粥口味众多,包装精美,只是太有些华丽,少了一些烟火气息。而我对粥最深情的回忆,始终是儿时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它承载着我们年少时对腊八节的期盼与向往,那是记忆中最温暖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