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流逝,又是一年冬至。
小时候到“冬至”这天,奶奶就会说冬耶,年耶,老驴老马闲耶”。奶奶早早起来,刮洗上一盆胡萝卜,妈妈和小姑剁馅,一家人坐在炕上,围在一起包饺子。爸爸总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并教我包“老鼠”形状的饺子,煮饺子的热气把窑洞里弥漫成薄雾,吃着饺子和莜面琪琪、土豆丝丝、绿豆芽混合的凉菜,一家人享受着“新冬旧年”的冬至温馨。
奶奶说,“过一冬,长一针。”后来才知道,“冬至”也叫“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在古时还曾以冬至作为岁首,阴至极,阳始升,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此时的物候也符合着古人对阴极阳生的理解,是新的轮回开始。因此,彼此贺冬,备受重视。此时是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获得光照最少,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到了学校,朗朗上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们会兴高采烈的朗诵。
结婚之后,冬至的前几天,妈妈就会告知,冬至这天,你不要回来,这是古规。姥姥说,她们的姑姑,老姑和她,出嫁后,一年能有半年拖儿带女住在娘家,一来自由不拘束,二来没有在婆家辛苦,所以到了年节,老人们想哄女儿们回婆家去,就编出了这些古规风俗。光阴流转千年,世事沧桑变迁。 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这些古规也成老黄历了。
有了孩子后,冬至日,我也会一边包饺子一边给儿女们讲医圣张仲景的故事:“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值冬至这一天,他见到家乡白河岸边的百姓饥寒交迫,很多人两只耳朵都有严重的冻伤,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为百姓义诊,并支起一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生热发汗的药材放在一起煎煮,然后捞出来剁碎,做成馅,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盛在碗里送给百姓,百姓服下后,浑身发汗、血脉通畅,两耳变暖。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大家从冬至这一天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的冻耳。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想起了当年张仲景热心为大家熬药治病的情景,就仿照着“娇耳”的样子做一种食品。为了区别‘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有的人便称它为‘饺耳’,有的称它为‘饺子’,也有人称它为‘扁食’的。”
有些过往,是让我们成长,有些离去,是教会我们珍惜。冬至日,宜团圆,也宜怀念。那些年少时的老味道,最可口香甜,那些旧时光里的故人,最贴心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