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家访这个桥梁,我认识这样一个孩子。名叫贾敏。她是我们班开展家访活动后第一批接受家访的对象。在班里,她的学习成绩是最差的,记得三年级时我刚代上这个班,她还不会写字,拼音也拼不了。班里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和她做同桌;在家里,她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爸爸倒是有,但也已年近七旬,根本顾不了照应她。
家访开始后,我提前几天就给孩子的爸爸打了电话,一听是家访,孩子的爸爸勉强同意了。但是到了周末,当我联系他确定具体家访时间时,他却“变卦”了,用近乎乞求的语气跟我说:张老师,家里实在太乱了,还是别上我家来了。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说,那我把孩子接出来吧!孩子爸爸同意了。于是那天我把孩子接了出来,带孩子理了发,扎起了小辫。又去小饭馆吃了点饭,晚上九点多才把孩子送回家去。
当我回到家打开手机时,看到了孩子爸爸发来的长长的微信消息。他说,孩子回了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心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跟他说话!他说,孩子从小没妈,到现在还不会扎辫子。看到孩子原先乱糟糟的头发变成了小辫儿,他感动得都掉泪了。
他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让我每天给孩子布置一点作业,把拉下的课程补补……就这样,我的这次家访变成了“微信访”。
此后,我每天给孩子布置一些作业,她也很认真地完成。每天做完后,她还用微信发过来让我检查。看着孩子好学的样子,我决定加点力度,于是在网上给她买了同步阅读训练,让她每天做一点。因为是刚开始训练,孩子有些吃力。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我每天放学后在教室里陪她完成阅读作业。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孩子和我说,她现在越来越爱做阅读题了。
这个学期,孩子说她想写日记。于是我又给她加了一项日记作业。每天晚上,我和孩子都为当天写啥日记在微信上聊一会儿。每次写完一篇日记,她都会用微信分享给我,我成了她名副其实的忠实读者。
有一次,我无意中夸了孩子一句:你真可爱!听了我的话,孩子非常开心。她告诉我说,长这么大,还没有人夸过她可爱呢!训练写日记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写作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单调导致她没多少素材可写。所以,每当周末,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带她出去逛逛,一起看音乐喷泉,一起吃夜宵。时间一长,孩子竟然“赖”上了我,似乎离不开我了。
由于孩子的爸爸顾不上照应孩子,这个孩子总是脏兮兮的样子。一天放学后,我决定把她带到我家里,给她洗个澡。我本以为她会拒绝我帮她洗澡,结果出乎我预料,孩子非常乖地站在花洒下任凭我帮她洗,我们非常愉快地完成了洗澡任务。洗澡后,孩子开心地跟我说,老师,我好想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妈妈,好想在你家住上一晚!我说好啊,今后老师就是你的干妈了。那天晚上,孩子的日记里写道:那天晚上是她最最幸福的时刻。
现在,贾敏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总是低着头,任凭谁问,都不说话。如今脸上有了笑容,开始喜欢和同学交往了。同学们也愿意和她做同桌,并帮助她。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开始关心考试了,尤其是期中考试前夕,她紧张地问我,老师,你说我写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该咋办呢?
这次家访,以及因家访引发的和孩子的心灵相处,让我坚定了家访的信心,“家访”不仅仅是上家里坐坐而已,而是要和家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想方设法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困惑是什么,帮孩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孩子才真正地成长起来。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问题学生”并不是无药可救,“望、闻、问、切”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而要想改变一个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困惑什么,从而帮助孩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孩子才会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开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教育之路漫且长,我会依托家访这个桥梁,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自己心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