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人要

精神不老

□ 李乃全

近年来,有两种苦恼在缠绕着我,一是大脑记忆衰退,二是至今不会用电脑打字,写稿均为伏案手写,甚至连智能手机也不会使用,这两种苦恼,可以说在折磨我,甚至会对走好自己晚年人生之路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不同程度产生了悲观泄气的情绪。

“坐下打瞌睡,躺下睡不着。过去的忘不了,现在的记不住。别人办事不放心,自己去办办不了。”这段形容老人的顺口溜现在听来,自己也快达到这个“标准”了。

记得年轻时脑子记忆力很好,好像有一种复印功能,看书看报过目不忘,让我颇为自豪,由于这种优势,我读了不少书,学了不少知识。就是到了四、五十岁,虽有所减弱,但也感到头脑反应灵敏,不比年轻人差。65岁以后,因大脑功能的衰退闹了不少笑话。几天前看书看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几天后却想不起来出处。更有甚者,搭车出发到半路,突然想起手机没带,只得让司机返回去拿。有时钥匙握在手还在到处找钥匙。

以前,我埋怨自己为什么老得那么快,想把七十余岁的年纪拉回三、四十岁的状态,那是一种幼稚和天真。我“苦恼”的根子在“苦老”,违背了大自然和人生的规律。在方山县老年学会办公室独自一人时,想着想着,我还不禁笑出声来。无意中看到并细读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文章《论老之将至》,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作者深刻了解老之将至人群的心态,用哲学家的睿智洞察人生,在论老之将至时,把论点集中到“怎样才能不老”的命题上。罗素忠告老人“不要留意衰老”,如果看到自己头发白了,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腰背驼了,就伤感、自卑、叹息,这大可不必。

罗素在文中叙述他的外祖母老年创办剑桥大学第一所女子学院,到80岁还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3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书籍,生活得更充实,“根本就没有功夫留意她在衰老”。罗素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办法。他在文章中强调,老人要热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保持年轻状态。“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近距离细阅罗素的文章,让人从另一个视角感知风雨岁月。困难是摧残人的坎,更是磨练人的墙,翻越过去也许就是一片新天地。人没有白吃的苦,苦难历练之后的收获也是常人难以得到的,这就是生活哲学的一种“平衡”。我终于读懂了:人要精神不老!

从医生的良言到罗素的哲理,再一次深刻说明人生在世不会总是顺境,难免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何时何地使我把“苦恼”二字抛到九霄云外,“苦老”更是在人生字典里隐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的生活,科学的生活,除坚持以前的体育活动项目之外,又学了有利于大脑和眼睛的保健操、敲打经络和穴位按摩,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我那读书、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一以贯之,充充实实、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梦未圆,心终不渝;人还在,情仍灼热。特别是学习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他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吸收充足“养料”,始终高扬良好的心态,不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不灰心气馁,充实自我,把初心融入血脉,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