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曹雪芹祖父)在扬州的时候,扬州姚思孝故居被山西襄陵盐商乔承望获得,乔承望儿子乔逸斋将其改造为东园。乔国桢字逸斋,其弟国彦,兄弟与曹寅过从甚密,曹寅兼职两淮巡盐御史尝寓于东园。曹寅亲自为东园景点逐一取名,逐一题诗,即《寄题东园八首》。也就是这一段时间,曹寅派自己的幕僚好友余九迪前往山西介休调研民俗。
曹寅《送余九迪之介休》曰:“⑴名士谁能到奇雅,散人终是忆沧浪。知君托赠非无意,留与东园作报章。⑵眵光囊箧皆金石,自策青骡向太原。郭有道碑书谷口(近有郑八分),几时封寄达东轩。⑶豪奢人思金介休,红莲一幕尽风流。谁知啸咏无余事,布策真堪作厕筹(九老善勾股法,因忆涌幢小记中有可笑者,故及之)。⑷荻戟嬉游如昨日,修髯不见又多年。相思日日翻京报,凭杖由余到汝前(忆秋原表兄太原太守)”。
关于该诗理解,目前还不见有专题研究。笔者直观感觉,该诗与《金瓶梅》小说有直接的关系,其主旨在于说明曹寅派遣幕僚余九迪前去山西汾州介休,去调研小说《金瓶梅》的一些故事背景。
余九迪与姚潜同为曹寅在扬州任职两淮巡盐御史期间所养之明末遗民,姚潜有《雪夜移榻余九迪斋中》一诗。余九迪精通数学,故曹寅修缮扬州东园的时候,余某或许就是设计师之一。余九迪前往介休应该是受曹寅派遣而去的,去干什么?笔者研究发现这四首诗分别写了《金瓶梅》作者、背景地、女主角、男主角等内容,调研的目标是为撰写《红楼梦》打基础。余九迪、姚潜、顾景星等都是曹寅红楼梦创作团队里的参与人。
第一首即点明了派遣余九迪去介休调研“嘉靖大名士”。“名士谁能到奇雅”,金瓶梅作者有“嘉靖大名士”说,金瓶梅则有第一奇书说。“散人”一词当是曹寅自喻,“报章”即回信。故该绝句译文: 嘉靖大名士是何人竟能达到第一奇书的高雅?他让我终身不能放下汾水之沧浪。我今日派遣知己余九迪兄前往考察,我在扬州东园等待着余先生的回复。
第二首叙述了对太原民俗的渴望之情。介休隶属汾州府,而汾州府隶属太原府,所以诗中的太原、介休皆是汾州的代指,曹寅在有意回避自己故乡汾州永和王府。眵chī,俗称眼屎,引申老眼昏花。“青骡”指神仙,引申义灵魂出游。“郭有道碑书谷口”指汉碑,曹寅借此暗语清人为胡人,郭有道碑为东汉名士郭林宗墓碑在介休。郑八分即郑谷口(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明末遗民,拒绝事清,专攻汉碑达三十余年。该绝句译文:老眼昏花满眼书籍就是爱金石碑刻,我的灵魂跟着余先生去了太原汾州。太原的汉碑啊(隐语太原汉家民俗),什么时候能随余先生来到我现住的东轩。
第三首叙述了渴望了解《金瓶梅》女主角的心情。曹寅知道汾州有郭有道碑。特别是“红莲一幕尽风流”,不就是说《金瓶梅》与潘金莲吗?显然透露了介休所在的汾州乃金瓶梅小说的诞地。“布策真堪作厕筹”,“厕筹”指搅屎棍,“布策”指布列算筹的木棍,曹寅调笑善于勾股计算的余某人勾股就是搅屎,搅屎不就是抖臭吗,曹寅在这里比喻暴露文学《金瓶梅》抖臭西门庆。最后曹寅还说明了他写这首诗的原因:效法朱国桢《涌幢小品》将“可笑者”就记下来。“可笑者”与“兰陵笑笑生”不也是一种照应吗?本诗译文:渴望了解《金瓶梅》里豪奢人生活地汾州以及介休,以潘金莲为主的朱门妻妾故事显尽风流。尽管西门府故事与余老先生没有关系,而余老先生的算筹也堪比笑笑生的抖臭文笔厕筹。(余九迪老先生擅长数学勾股法,因忆《涌幢小记》序言中“有可笑者”即记载的话,所以提及这些词汇)。
第四首叙述了渴望了解《金瓶梅》男主角的心情。自注里的太原太守秋原,应该是曹寅杜撰的,清代并没有个“太原太守”,也不知道曹寅朋友圈里有什么叫秋原的表兄。所以笔者揣度所谓“太原太守”隐语明代藩王晋王府永和郡王,秋原一词引用自明代仇十洲画《秋原猎骑图》。修髯即虬髯,《虬髯客传》所记汾州灵石遇虬髯公仙人张三哥。邸报别称京报,指传入京城的消息。该绝句译文:无忧无虑如童年的王府生活仿佛还是昨日,虬髯公故事所在州府离开已经很久。我思念汾州经常翻阅京报看看有没有新消息,今天委派余九迪先生去你那里拜见(遥想怀念秋原兄,他曾是太原太守——汾州藩王)。
总之,曹寅之所以派出余九迪来汾州考察,是为了调查了解汾州永和王府的地理历史知识,为撰写红楼梦积累资料。《红楼梦》十六回记载大观园建造“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筹画起造”,潜台词即大观园建筑模式全靠明遗民老先生数学家余九迪调研考察而写出来的。明代著名的园林设计专家叫施绍莘(1581-1640),字子野,华亭(上海市)人。那么,“山子野”应该是山西的子野,如此推断余九迪可能是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