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小东川的晋商故事

□ 高迎新

对于小东川的印象,是缘于那句民谣:“大东川小东川,马头山北海山,玉林山骨脊山,云顶山九凤山,顺着千年往上翻,四十里的放马滩”。

古驿站

在离石地域上一直有大小东川之说,大东川,离石以东沿吴城、薛公岭、黄芦岭走出吕梁山,链接晋中平原的一条通衢大道,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从这里呼啸而过。明末清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唯一的古商道连接着平遥、汾州府,三十里桃花洞、黄芦岭、吴城驿、彩家庄,以至黄河古镇碛口。而小东川,是离石以东,车家湾北面转信义以东的另一条大川,这里地域广阔,林草资源丰富,耸立着骨脊山、刘王晕山、宝峰山、玉林山,越过西华镇就是庞泉沟通往晋中平原的交城,这里近年还考古发现德岗村仰韶文化遗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东川不大,小东川不小”,一大一小之间,透露出小东川的繁华旧事和当初烟云。“驮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大东川的吴城,是著名的晋商驿站,难道在小东川这一片天地里,就没有敢于走出去闯天下的晋商群体吗?

翻开一部清光绪《永宁州志》不难发现,离石东的车家湾是一个市镇,也是一个驿站所在。志书上的玉亭驿在城关东,和吴城驿比起来,规模并不算小,“玉亭驿在州治东(驿舍旧设驿丞一员,额马二十匹,马夫十名,雍正六年裁驿丞归州管辖,今有额马六匹,夫三名半)”,而在吴城驿,则“今有额马六匹,夫三名”。就是说,玉亭驿的规模要比吴城驿大,应该是一个总驿站。古代驿站,是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公务招待所”,其规模可以折射出这条道路上人员(官员)来往的总流量。玉亭驿接待往来经过吴城驿以及车家湾镇以至小东川古商道的人员大抵是不会错的。在《永宁州志》“小神头所”条目里,竟列着32个赫赫有名的自然村庄,可见在绵延起伏以小神头为中心的小东川大山里,当年是怎样的人丁兴旺。

晋商故事

按照古时六十里设驿站的说法,信义镇严村处在小东川中段,当年也算一个小驿站。清嘉庆年间(1796年),从离石红眼川迁来严村的王氏祖先是王汝琨、王汝玮二兄弟,他们在小东川疏河治田、开荒垦地,通过一百多年的勤劳创业,发展到拥有一千多亩耕地,有酒坊、粉坊、染坊、皮坊、贸易商铺,以及20多头骆驼的运输队等多种产业的大家族。“长胜茂”和“丰盛德”就是王氏家族后裔创办的两家商号,在小东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然,他们这一步迈得并不容易,推着木轱辘小车,或拉着骆驼,载着沉重的货物,在崇山峻岭间穿行,上至太原、平遥,下至柳林、碛口。他们不但要忍受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难,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路途之险和思乡之苦,摆脱贫穷向往富足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从始至终都走得那么不可动摇,这一走竟然持续了一百多年。

当年严村王家的贸易在小东川首屈一指,生意发展到太原、包头等地,在包头城王家商铺就有六家之多。不仅如此,王家还深知古训:“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利教”的道理,在严村大办私塾,培养读书人。他们扶危济困,慈悲为怀,凡村民有求必应,遇灾年常常无偿资助粮食、种子和农具。一百多年间,从这里走出了12名秀才、4名贡生、1名国子监太学生。由于王汝玮的突出贡献,还被州府遴选为“乡饮耆宾”,成为当地有声望的士绅之一。诸多小东川人,成为大山里晋商中走出的读书人。

“钢铁长廊”

在苍茫旷远的历史上,小东川是不幸的,每当战争,这里总免不了一场血与火的劫难,在《汾州府志》和《永宁州志》中,每隔几行就透出战乱的刀剑声。但小东川又是幸运的,山高水险中有那么多期望、温煦或惊悸的目光关注它,上至大禹治水、刘渊驯马,下至晋商流通、抗战时期的离东县红色堡垒,大山中的吴家庄经两夹坌(当地人叫两夹豁),有一条马帮驼队行走的古道,穿越骨脊山下,通往下昔沟的峪口镇,这条古道一头连吴城,一头通峪口,进而经三交到碛口,通向黄河西岸的陕北。当地甚至有一句和碛口互为表里的民谣:“拉不完的吴城,填不满的峪口”。在千年里村对面的铁村沟,还有一条抗战时期的秘密通道,离东游击队曾隐秘在这条沟里,驻扎在馍馍山东侧的一个天然石洞里,经这条沟传递运送抗战情报和重要物资、药品,护送重要抗战人士经此往返延安,他们中有刘少奇、 薄一波、邓小平、杨尚昆、彭德怀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因此小东川又被延安的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

在文人的眼里,今天的小东川无疑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小东川的风景线,相当程度上维系在骨脊山、宝峰山、刘王晕山、西华镇的绿水青山之中。春华秋月何时了,这里永远是英雄、志士,商贾、文人的天下,熙来攘往,摩肩接踵。

“阳背石村砖窑沟,永红归化康家岭;信义阳坡往上翻,贾吴村里有磨湾;新三湾崖窑湾,严村王村宝峰山;西华镇小神头,山里飘出信天游!”

这是我的朋友,离石民间艺人任建忠唱的一首顺口溜,委婉高亢,诠释了小东川的独特风景,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