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春节往事拾零

□ 韩长绵

踩高跷

1947年我虚岁9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那年为了欢度春节和正月十五闹元宵村里组织高跷队,破例吸收娃娃们参加,我们几十名十来岁的毛头小子甭提有多高兴了,个个心急火燎跃跃欲试。只是参加高跷队可以,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高跷必须自备。这个苛刻的前提条件使不少小伙伴望而生畏,被挡在了高跷队门外。

哥哥支持我,亲自为我用梨木打制了一副结结实实的小高跷,还找来麻坯儿拧好了两条绑腿绳,万事俱备,我就扛着高跷笑得合不拢嘴地到高跷队报了到。接着就是练习步法,摔了多少跟头,受了几处伤,哭了多少次都记不清了,又有几名因为吃不了这份苦,不声不响地就不来了,到“两节”正式演出时,我们的小高跷队只有15名成员。

我由于训练刻苦,踩高跷的基本步法熟练,花样编队流畅,被推举为队伍的两名领头人之一,我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可乐翻了天。那天练完后,刚一回到家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爸妈,告诉了哥哥姐姐,他们也都为我笑逐颜开。

正式演出那天我们小高跷队打头阵,除了在街头表演,还到各家各院去热闹一番,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赏给我们许多糖果、花生,瓜子。一天下来,我们虽然腰酸腿疼,但心里却是甜的。就因为有了这一年的基础,以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闹红火时,我们的小高跷队都是少不了的。

挂灯笼

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挂灯笼,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在我的家乡,“两节”前后除了屋门、院门即凡有门处就挂灯笼外,更重要更有代表性的是要在院中央竖立一根高高的杨木杆子,大红灯笼需挂在杆子的顶端,再配上松柏枝,白天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夜里灯笼闪闪光照八方,小村里家家如此,节日的气氛便红红火火处处生辉。

那根高高的杨木杆子,就叫灯笼竿,多是经过几年的工夫专门培植出来的,一般高度都在十五六米的样子,如果低于这个高度,还要接上一截,灯笼竿平常置于阴凉干燥处,精心保管,切忌风吹雨淋,只有每年的春节与元宵节期间才是它的用武之时。

因为灯笼竿太高,立竿时需要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合力才能立起来,为了防止被大风刮倒,要用三根粗铁丝拉紧固定住,才算大功告成。灯笼竿顶端安装有穿入长绳的铁环,长绳是用来升降灯笼的。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每当晚上大人点亮灯笼,然后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用力拉着绳子,一边仰望着亮闪闪灯笼慢慢升起,当听到大人喊一声“好”时,我们就放下绳子,鼓起掌来,叫好声一片,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这个挂在院中灯笼竿上的灯笼,要从大年三十一直亮到二月初二,那一个月里,你无论到哪个村,大老远地就看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节日景象,若是晚上在村外观看,火树银花五光十色还真的让你一时分不出是天上还是人间。

放炮仗

记得小时候,大年除夕夜放炮仗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乐事了,尤其是当夜半接神的时刻一到,全村家家户户顿时鞭炮齐鸣,响成一锅粥,热闹非凡。每当此刻,我们一群半大小子就聚在一起,除了忙乎燃放自己手里的小鞭,还要侧耳谛听那震耳欲聋的两响“二踢脚”,从“二踢脚”爆响的方位与高低强弱脆闷的不同来辨别,谁家的炮仗最响,谁家的炮仗最差,

然后我们就齐呼啦的涌向最响的那家,一是报喜,祝贺夺冠;二是拜年,讨要红包。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娃娃就都成了香饽饽,主人除了犒赏红包外,还往每人的兜里塞糖果、花生之类的好吃的,因为他家被我们小孩子评为今年的放炮冠军,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吉利的事儿,也是在村里提升家庭口碑的光荣事儿,所以哪家不想在大年除夕夜得个彩儿露个脸儿呢。

为此,家家都想办法买好炮放响炮,都想争取到这份光荣。记得有一年,哥哥为了拿到放炮冠军,因为我家还从未得过呢,就在接神之前,早早地将一排炮仗用水冻在一块青石板上,到时逐个用香火点燃,那个脆响劲儿,就如同现在的撼天雷一样,惊动了全村,为我家争得了那一年的出彩儿。还有的到房顶上燃放;闷到铁桶里燃放;吊在半空中燃放等等,真是奇招妙想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啊。那些年,我们孩子们也从每年的评炮里享受到了年味的快乐,感受到了人小也有如大人一样的骄傲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