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潺潺清河水

□ 王占平

清河也叫抖气河,在三川河的下游,从柳林县城东柳林泉、龙门会村开始至石西乡两河口黄河入口处这段河谷都称为清河。龙门会村以上河谷都叫三川河,三川河是由吕梁山的方山、中阳、离石县区的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河道全长168公里,入黄口高程624米。年平均径流量1.99亿立方米,加上柳林县泉水1.07亿立方米共为3.06亿立方米。

三川河以北川河为正源,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马坊镇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区接支流东川后,再经离石的交口镇王家塔与南川河汇合流经柳林县。过去柳林泉水温高流量大,冬季会形成雾气笼罩的景观。自此往下游20余公里段称为“四十里抖气河”。

清河潺潺,西流不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清河叙说着前世今生。

前些年,由于工业化发展,清河没有了昔日滚滚波涛,成了泛泛清流。世殊事异,柳林县政府在原清河河道上进行了科学治理。将污水与清河分离,在河道两旁构筑堤坝,建造主题公园,打造旅游文化长廊,分段围堰成湖。可谓清河静静,天光云影,白天的山与水,傍晚的湖与光,人与自然的和谐,音乐与喷泉的交相辉映。虽然失去原来四十里抖气河的胜景,但却塑造出了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每览清堤倍感兴怀,人类文明是可以撼动山河的。

初冬的清河,云雾缭绕着河畔的景观,犹如海市蜃楼,又如琼楼玉宇,身处其中宛如仙境恰似神仙中人。隆冬季节柳林泉附近500米左右仍保持河水不冻。下游河段地冻天寒,河锁雪飞,景致别番,清河要以另一姿态呈现《沁园春 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景象。也是冬日雪天清河最堪凭阑时。

曾经的清河,河水丰沛,灌溉着绵延四十余里沿河两岸的大片的土地,为昔日的古柳林城乡提供着新鲜的蔬菜、高产的粮食、利润较好的经济作物,造就了柳林经济繁荣的历史神话。有道是“穆村柳林则,家家户户有银子,一家没银子,瓮旮旯拉出几盆则”。据老人们回忆,土地改革时期穆村有800余户人家,就有200余户被评定为地主富农,可见当时穆村人的富裕程度。也从侧面折射出柳林“小北京”之繁华和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盛景。

柳林史上利用清河水灌溉农田到富裕乡里。据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永宁州》载:“州西穆村南近离石水,村人阳高县训导王彦孔凿渠以兴水利,南北水壕灌田800余亩”。这也是我们王氏族人引以为豪和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生于斯,长与斯。穆村古镇古街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先祖将清河水引入到村中沿街而过再分流到各个所浇农田。穆村古街曾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四道过街楼,一座水磨坊,长达千余米的老街两边店铺林立,涓涓不息的清河水借水壕引导穿街而过,水壕边上有洗去耕作一天灰尘的男丁,也有洗衣洗菜勤劳持家的女眷。更有炎炎夏日小孩在壕水中戏水的嘻叫声与小商小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磨声吱吱,水声隆隆,俨然是一幅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我儿时的记忆。每思至此感于斯文,地处黄土高原小镇,何来江南小桥流水乎!不禁仰天而思深远,念先辈引水造福之德也!

夏日,清河粼粼,可涤人心。清河伴随着我少年的成长,端午节过后除阴雨天,每逢下午都会结伴儿时三五发小去清河嬉水纳凉。刚开始家长为安全不让去,等学会游泳了家长也就不管了,这样的水上活动要持续到农历7月15日天气转凉为止。多么美的清河啊!

乡愁恋恋,乡情依依。岁月的长河涌动着优秀的柳林儿女,历史的远去书写着英雄的贺昌烈士。青峰不老代有人才辈出,清河水长无悔奔流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