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笔耕之路多“沉潜”

□ 李乃全

最近,一位业余通讯报道员对笔者讲:“刚开始新闻写作就想着出成果,渴望短期内‘一举成名’,但在经过一番努力没有达到目标后,就心灰意冷产生放弃的想法,并讨教如何保持后劲的方法。”对于这位文友还有上进之心,我也毫不保留地谈了个人体会,供其参考。“一个真正能够在新闻报道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须懂得‘沉潜’,在‘沉潜’过程中不断蓄力,向下扎根,待时机成熟之时,定能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告诉他这是我持之以恒的秘方。

“沉潜”于生活中,发掘鲜活的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的道理,新闻写作也是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中衍生而来。一篇新闻佳作的诞生,不仅需要精雕细琢的文字加工,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采访。当下,个别报道员有时沉迷于花哨的写作技巧或生搬硬套一些空话套话,写出来的报道晦涩难懂,难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写的新闻内容与实际两张皮,给人虚假之嫌,只能给读者过眼云烟。因此,对采写者就应“沉潜”走进一线、了解一线、融入一线,只有在火热的一线寻找素材和灵感,才能从群众的口中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面对面、心贴心到基层抓“活鱼”,才能写出鲜活且真实、展现基层干部群众昂扬的精神风貌。

“沉潜”于佳作中,完成知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稿之初,难以起笔往往不是技巧达不到,而是读的东西太少了。多年的写作实践证明:要想写出好稿子,就得提升驾驭文字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也要有抽丝采笋的分析本领。古有“铁杵磨成针”的恒心,我们也要借鉴这种精神,沉得下心去多读、多思考,从优秀稿件之中借鉴其中的独到之处,提取可以学习的灵感和素材。

“沉潜”于工作中,勤奋耕耘立长志。“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既选择搞新闻报道就要牢记厚积薄发的道理,学会“沉潜”的功夫,终有“破冰而出”的一天。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严谨求实著称于世,其治学态度被后人形象地概括为“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一位业余新闻报道员要想干出点名堂,同样需要艰苦的付出,同样需要有埋头苦干的决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住嘲讽,超常毅力笔耕不辍。好的报道是在不厌其烦地修改中完成的,妇的文字功也是在无数次钻研中练就的,好的创作灵感是在无数次推倒重来之中产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说一千,道一万,业余新闻写作之路需要跋山涉水,任重而道远。只有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决心,一定会走向成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初学新闻报道者最真切的提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对写作者最诚挚的劝告。只有持续进行深入细致观察和认真周密的采访,才能提炼出新征程中群众喜闻乐见的“泥土味”;只有坚持进行追本溯源的思考和精雕细琢的加工,才能在成长一成一入的新闻写作路上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