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

品读段村历史 体验文明乡风

□ 文/图 本报记者 曹永亮 通讯员 李娟娟

笔形图腾

段村村史馆牌匾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这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哪里寻?怎么抓?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交城县夏家营镇段村便是一个鲜活的教材。

走进段村,一支“笔”形的文化图腾高高耸立,彰显着独有的风韵。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村庄却有种包罗万象的宽容大气。尽管历经多年,段村的古老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让人们得以触摸、感受这里曾经的艰辛与辉煌,从中体会一块“能让可风”牌匾的深邃和现实意义。

据村民介绍,1921年,段村引汾河水浇耕地,上游阎村偷水浇地,村长康喜发将此事报告交城县署,县署判处阎村无理并要处罚阎村,康喜发却提议只给阎村批评教育即可,不必处罚,当时的知县袁鸿吉同意康喜发的意见,并赠其“能让可风”牌匾,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百年变迁,此匾辗转流落,十年前,幸被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吕梁市政协委员丁保州先生重金收购。2021年5月,丁保州先生将此块金字牌匾无偿捐献至交城县,交城县亦将此匾额转赠段村。如今,这块牌匾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作为悠悠岁月的历史见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四处古老的晋商大院,静静地孕育着千年历史文明,守护着千年古村的绝代风华。走进马家大院,门楼上的牌匾“退一步想大有味”,据悉是华北第一名笔赵铁山所题写,意在告诉我们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不负本心。还有“毋不敬”“和为贵”“忍为高”“攸好德”等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无不令人驻足欣赏。它既是一个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又于细节处涵养出段村人的一种德行。

正是这独有的乡风文化底蕴,才赋予了段村以鲜活的灵魂。

除此之外,令人称绝的还有段村人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晋商文化历史。当时,段村人东出津门经营日杂百货,南下川鄂经营盐务,西赴陕甘宁贩运皮毛,北上库伦、关东开办烧锅。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马家人了,马家主要在山西商业金融中心的太谷经商,由于当时马家名下的“万”字商号,资历雄厚,信誉卓著,产业遍布全国,同时在村中也设立了很多商铺,店铺鳞次栉比,商品丰富,繁荣之景象影响到周边,当时的段村也被人们誉为“小太谷”。

岁月失语,惟村留言。在岁月的风尘中,段村曾经的繁荣昌盛也早已被历史的潮水淹没,但段村人“能让可风”的文化灵光,给千秋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的段村,不只是一个古村落,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可风”文化的活教材。倘若有人问,新时代美丽乡村是什么模样?我们应该有底气回答,文明乡风拂面,美丽乡村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