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社 会

让“文明”的“暖流”在寒冷中传递

——吕梁市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11月16日一早,天还没亮,雾蒙蒙地夹带着一股寒意,为了能赶在上班高峰期前到达执勤地点,此时家住方山县的久久爱心协会副会长刘选平发动了他的七座面包车,从方山出发一小时后到达离石凤山路口。六个小时前他才刚刚结束一天拉煤工作。

像刘选平一样赶去高峰期执勤的还有一百多位志愿者,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电动车,从四面八方赶往“值班岗位”:建设街、八一街、龙凤大街、滨河北路……当时间指到7点30分时,身穿红色马甲,手握引导旗的志愿者们开始了他们两个小时的“执勤任务”。

为推动我市十大文明市民教育行动提质增效,营造人人参与创城、成果家家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市文明办联合市区12家志愿服务组织,150多名志愿者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在行人、车辆密集的8个交通主干道路口,协助交警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一颗颗闪耀在车流、人群中的红马甲,用实际行动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照亮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请您退后一些,超出那一点也快不了几分钟,您说对不对!”刘选平站在路口耐心地对来往的行人讲道理。当红灯亮起,非机动车道一下涌来七八辆电动车,一位头戴黑色头盔、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并没有停下的意思,正要拧着手把闯红灯,被刘选平一把拦下。刚刚还着急慌忙的年轻人退到了斑马线内。挥旗、指向,每当红绿灯交替变化,刘选平便用熟练的动作,引导过往行人。

“来来来!加快速度过……停下来!别走了,现在是红灯,两边车正在通过路口,请您原地等候!”八时整,正值上班高峰期,在龙凤大街十字路口,人流量迅速增大。一位身穿蓝色马甲的大姐正“堵在”一排电动车前,扯着嗓门挥动着胳膊疏导交通,她是吕梁市志愿者协会会长侯凤娥,她说:“咱这是为这个城市,噪门高也不怕惹人。”十分钟过去了,侯大姐指挥的气势让过路的行人都由不得停下来听她指挥。

“他们真的让我敬佩,每次看到他们这样的义举心里觉的很踏实,更能感觉到吕梁市真的在一步步变好。”在非机动车等候区,来自东关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样说。“谁不想住在文明舒适的环境里,人家这是为咱们办好事了。”骑着黑色电动车男士操着一口方言高声说道,一旁等候的行人有的点头表示赞同。

上午两个小时的“执勤”时间,随着红绿灯的交替变化,记者观察到大部分市民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也能看到有个别出行者骑电动车不戴头盔或不走斑马线横穿马路,此时志愿者们就会配合交警对违规驾驶人进行制止和批评教育。

下午3时,家住北川河,59岁的冯兴娥早早地搭着老伴儿的摩托车,到了龙凤南大街口,她笔直地站在路口,目不转睛地盯着来往的车辆、行人。过往行人等待红灯时也不自觉的将视线转移到她的身上。“和我妈一样的年纪,他们在那站着就已经让我们很受教育了。” 一位过路的市民说。引导旗在她手里一直挥动,当记者走过去打招呼握手时记者被她那双热乎的手惊讶到,冯兴娥自信地笑着回答“我这身体比年轻人还年轻咧!”

一天的时间,记者走访了建设街、兴隆街、世纪广场、八一街等多个主干道路口,志愿者们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一些闯红灯、不走斑马线、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让很多出行者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记者也了解到志愿者们都是来自不同的行业,有超市售货员,有企业文员,有大学毕业生,有服装销售员,有退休职工,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22岁。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达出一致的心声,“站岗一点也不辛苦,能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感到十分荣幸,让更多的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树立我市的文明形象。”

下午六点,冯兴娥的老伴儿骑车来接她,“走了,能回家了!”“哦,知道了,”她嘴上答应着,脚却迟迟不挪步。“再站会吧,现在还早点。”老伴儿一声不吭,到马路边静静等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