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起门神,
木版精雕色彩真。
老虎窗花传寓意,
灶君天地赋新春。
造型生动题材广,
形象夸张技艺珍。
灿若星河风俗韵,
一枝独秀赋安淳。
柳林刘家焉头木版年画兴起于清代中叶,题材广泛,手法斑斓,与当地民俗风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柳林刘家焉头木版年画源起自河北武强。武强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丰富的内容被誉为中国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柳林县城商贸繁荣,刘家焉头地处城郊,村民经商者颇多。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武强年画处于极盛时期,汾阳是其重要的集散地之一,柳林刘家焉头的白俊勇从汾阳学成引回,一度成为刘家焉头村民的主要副业。
白俊勇(1851—1932)是刘家焉头木板年画的第一代传承人,起初刻板单一,仅有门神、窗花等数样印版,销量也小,仅限于周边村镇。木版年画传承到白俊勇的儿子白崇良(1886—1962)及其孙子白树江时,木板年画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刻制出了一批批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印版,销量也大增。
20世纪80年代后,刘家焉头木版年画达到了繁荣时期,从事民间年画的艺人也大大增加。木版年画分为墨线单色和彩色套印两种。刘家焉头木板年画采用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的手法,一张年画因套印的色彩不同所需模版的块数也不同。一般为4块,个别工序复杂的达到6—8块。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因一张年画需要刻印上红绿蓝黄雪青五种颜色,中间要经过四五遍依次序套印才能成功。在木版年画的套色工艺中,要求用最少色版套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让观者的视觉空间产生冲击效应。其制作工序一般有:绘稿、刻版、印刷等。由于木版年画一般在过年或喜庆节日时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情趣。
柳林农村历来有“闹春”的习俗,每逢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民间艺术节。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家家户户清扫粉刷庭院房屋,然后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各种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台、水井、马厩,既寄托人们祈福的美好愿望,又为农家小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2017年,刘家焉头木版年画被列入山西省地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