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1年春节,我入伍三年后,第一次获准享受15天探亲假,回山西临县省亲。
我1978年参军入伍,来到辽东半岛的海防前线,当了一名快艇水兵战士。从军三年,历经3个月新兵训练,一年专业培训,让我成了一名合格的快艇报务员。三年中我圆满完成了各项战备训练,特别是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后,我们按照上级指示,紧急备战,通过战备执勤,锻炼了军人的坚强意志,为祖国北部海疆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年里我从思想和精神风貌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名普通农村青年,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海军战士。中越自卫反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背景下,我获准休假,回老家探亲意义更不一般。
火车从辽宁旅顺口区火车站发车。这个火车站不算很大,但看上去很古老。这是由俄罗斯人打造的,一派欧式风貌。站台虽不大,却拥满乘客,这些乘客,虽然一个个身着各色整齐便装,荷着沉重的行囊,像是远行的商旅,但他们都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军人。他们都是趁春节之际,回老家探亲,享受探亲假的。这些军人虽然身着便装,但步履中透着军人素养。他们纪律严明,步调不乱,秩序井然,整齐地排着队,像一条长龙,鱼贯而入。经过验票、安检、行李托运等手续,大家进入候车厅后才慢慢放松下来。经过好几个小时的等待,我们终于登上火车,开启了漫长的旅行。
到了沈阳这个东北最大的交通枢纽——沈阳火车站后,我们要重新倒车,向全国各地辐射。沈阳站不比旅顺站,这里的旅客太多了,南来北往的旅客成千上万,摩肩接踵,我们的纪律、秩序也被打乱了,因为这时的旅程,需要肩扛背驮地去挤,你不想挤,就可能误车,被搁在沈阳。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去挤,去挤在人群中,完成接下来的车票转签、行李托运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三年多第一次探家,回老家要探亲访友,买的东西自然不少,而我们一个月几元津贴费,是没钱托运行李的,都由自己随身带。虽然东北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可我们还是被挤得大汗淋漓,歇下来之后,在寒冷的候车厅里,风一吹,浑身冻得瑟瑟发抖。
好不容易上了车,还不能消停。车厢内一样拥挤,走廊里,通道上,边边角角都是人,挤得水泄不通。各个火车站都要停靠上下旅客,必须得照看行李,生怕拿错,或失盗。一路睁大眼睛,小心翼翼。有时,遇到年老体弱、孕妇、带小孩的旅客就让座,军人这点觉悟啥时候都必须体现出来。遇到小偷了,就见义勇为,协助铁警奋起抓捕。
列车到锦州站停靠时,正是后半夜,距离我不远的走廊里,有一个年轻人,打一上车就觉得他不对劲,一点行李也不带,两手空空,不像是旅客。一双滴溜溜转的贼眼在旅客身上转个不停。因此,我对他格外关注。果不出我所料,列车在锦州站停稳后,这家伙在行李架上取了一件大提包就走。我迅速做出反应,大吼一声,这是你的行李吗?这家伙一听有人制止他,回头狠狠瞪了我一眼,飞也似的向车厢门奔去。我一个箭步赶了上去,一个扫堂腿就把他撂倒了,同时扑上去,将他压倒在走廊里。被惊动的旅客纷纷协助,将盗贼抓了个正着。这时车厢里一片鼓掌喝彩声。小偷交给乘警后,旅客纷纷问我是干什么的,有些人一下猜到了,您是当兵的吧?那位失主,一个打扮很入时的姑娘,更是上前拉住我的手,谢声不断。这时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你是当兵的吧,简单几个字,折射出一个军人,一个当兵的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这个当兵的称谓,使我一生为此而骄傲自豪。
颠簸到了北京,得下车、转车、转签。等待转乘火车的空隙,我们激动地跑到北京天安门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晚上十点多才乘上去太原的火车,虽然人拥车挤一如之前,但这时候的心情多了几分激动,几分期待,毕竟离开故土三年了,虽说军人的心是铁血的,但在故土面前,却有几分柔软和依恋。此时,我坐在车厢里,心早飞回到那晋西北黄土高坡,黄河岸边的家乡。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妹妹,甘甜的红枣、熟悉的老槐树,巍巍吕梁山、滔滔湫水河……这一切在我脑海里,像电影一样在不断地交替出现,泪水不由溢满眼眶……
晚上八九点到了太原火车站,回老家的班车早已走了,只得住一宵。那时候,太原长途客运站在大营盘,大营盘那时还离市区远,且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第一次到省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真有点凄凉的感觉。好在相跟几个战友,大家群策群力,凑钱打了一个出租车,把我们送到大营盘就近的一个车马店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凌晨四点多就起来去车站排队买票。凭军人通行证,好说歹说,总算让人家照顾的买了一张敞篷卡车回老家的票。敞篷车内,人挤人,肩扛肩。我们在冰冷的铁皮车厢内,就像冰柜里的冰棍,冻得直直的。驱车640华里山区小路后,才在下午七点多回到我魂牵梦绕的山区小县城。
匆匆待了半个月,又挤了3天,冻了3天,才艰难返回部队。我们当兵的人,虽然“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但始终心有故乡牵挂,回家的路再辛苦,心里却是暖暖的,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