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是卫凤魁先生撰写的自传体小册子,他在88岁高龄时回首往事,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不是财富胜似财富,留给子孙,启迪他人。我读过卫老的这本小册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几点,卫老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是自强自立的一生,是刚正不阿的一生,是心系百姓的一生,是忠孝两全的一生。这些决不是空穴来风,在他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都有具体的例证可寻,都有精彩的事迹可查,他在“耄耋抒情”中说得好:“耄耋之年话抒情,弘扬遗德胜遗银”。卫先生之所以要写《我的一生》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酸甜苦辣,总结出来当作家风当作遗产留给子孙,这要比多少真金白银都贵重得多,都珍奇得多。
爱党爱国,追求进步。生下才几个月就丧父的卫老,自幼命运多舛,吃了很多苦。读书到高小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家庭的封闭限制,使年少的他更渴望外面的世界,况且当时全国已经解放,新社会新生活新气象扑面而来,想挡也挡不住。政府号召农业走合作化道路,“新中国好,共产党好”已经在他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所以当1951年孝义团县委在司马村发展团员时,就选中了积极要求上进的卫凤魁,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司马村发展的第一批青年团员,并被推举为团支部的宣传委员。他确实胜任这项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彰好人好事,把团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又带头组织起村里第一个青年互助组,变工劳动,互帮互助,但在司马村有很大影响,在孝义县里也挂上了号。参加工作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交城古交营业所任信贷员,这里距离县城最远,条件最艰苦。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负责,勇于担当,同时积极申请加入党的组织,在山区工作四年,不仅年年当模范获奖励,而且经住了党组织的考验,于1956年7月1日,正式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从此以后,他就时时处处事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不断地增光添彩。
自强自立,勤学苦练。只有高小文化的他,深知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艰苦的童年生活,使他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幸福”,并给自己立下八个字的人生志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高小毕业后,利用各种机会偷偷找来些书报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充知识面,终于在全身心务农的第四年,也就是1952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招员的考试,在有280名参考人员的汾阳考区,他以进入前40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他凭自己的刻苦学习,改变了人生的命运。虽然参加了工作,但由于底子薄,文化水平低,特别是做银行管钱的工作,如何才能胜任,把工作做好,他知道还有很艰苦的路要走。他在山区办信贷,白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点灯熬油抓紧学习业务知识,领会吃透银行系统的政策规章,坚持用真本事为国家管好钱、用好钱,保护好人民币。在银行工作四年,从未出过一分钱的差错,两袖清风尽职尽责,靠的就是勤学苦练出来的一身管钱的硬功夫。离开银行之后,他又在其他岗位任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坚持自强自立的人生志向,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所以才能做到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将其视为始终如一的践行诺言,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无论在检察院工作,还是在政法委、纪检部门等岗位上,无不直接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他自始至终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了了结一起老大难的积案,他独创了一种“六对应”的审核方法,起早贪黑用时四个半月,顺利报批结案。说到卫老的心系百姓,重点是在他调回孝义后任组织部调研员,主抓落实政策正本清源,为许多曾被诬陷的同志平反昭雪,解决了多年来遗留的老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为西泉镇的老革命范玉兰,解决了被拖了四十多年的工作问题,老百姓说,他这是干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大快人心。
忠孝两全,尽职尽责。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忠孝不能两全,而卫老就做到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他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干好一行”,在职42年,岗位换了许多,职务也由普通干部干到县里的中层领导,“老卫到哪里,哪里就会面貌变”这是来自群众的反应,也是赞誉。比如,他到北张公社任职,一年让社员们从饿肚子到吃得饱;到县生产资料公司任职,一年销售增一倍,利润翻一番;提出改建油库,彻底消除困扰多年的安全隐患问题;到司马公社任职,修渠排积水,治好了碱化的土壤;到瑶圃蹲点,创建了全县的典范;到城关镇任职,硬化了旧城街道;迁新城,白手起家,完善了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工程,等等,这些都是他胸怀大局脚踏实地,为党为国尽职尽忠的表现。至于说到尽孝,卫老更是堪称模范,上给两个伯父、叔叔婶婶四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养老送终,还给生母与曾经照顾他幼年为其洗补12个春秋的老堂嫂以一定的报答,直至送终。下育六个子女,个个都是国家公职人员,业精于勤事业有成,并且都身体力行的传承了卫家的家风,把卫家的十个第三代也都培养得青出于蓝胜于蓝,除了年纪最小的读小学外,九人读了大学,6人已毕业工作,其中还有两个硕士,一个博士。
养生保健,发挥余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卫老退休后的座右铭。退休不赋闲,继续做奉献,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任过很多公益职务,如老干局党委委员、新乐社区党支部书记、市老干协会副会长、市离退休干部老年大学副校长、门球协会副会长等,继续发挥余热尽义务。卫老在职时,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多种疾病,深知病痛的折磨之苦,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他就针对自己的病情,在养生保健上下苦功夫,在防病治病上大做文章。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身体健康了,也是给国家社会减轻负担,也是不给子女添麻烦,一举多得,天大的好事,这样的余热发挥,惬意,值得。于是,他依据自己的病情,历经实践,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按摩方法,总结出“养生十八宜”“保健二十八穴”“床上按摩操”等,这些保健套路在自己身上反复试行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于日久天长的坚持,他的各种疾病均已消失不见。现在,虽已是耄耋之年,且进入米寿,但耳不聋,眼不花,满口保留原装牙,走起路来,轻便得胜似小青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与他一同受益,拥有健康,他利用老年大学课堂的平台,开设养生保健讲座,老友们争先恐后的前来听讲,分享他的养生保健成果。卫老不仅在课堂上讲,还将讲义整理成书,已自费出版了三本《按摩集锦》,分发给大家,反响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