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演武镇是全国闻名的橡胶村,曾经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轮胎回收基地,目前仍旧是山西最集中的从业人数最多的轮胎翻新加工基地,联络分布全国从事废旧轮胎的回收和加工产业的数万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演武镇各级领导和民间人士通力合作掀起了以文化改善乡村环境,以文化振兴乡村的社会热潮,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推动了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东大王村交通发达,汾平高速与省道冀大线在这里交汇,村民自古善于经商,也是著名作家马烽的外祖父家所在,马烽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并且从这里奔赴革命前线,马烽的语言艺术和创作热情得益于这一厚土。东大王村有全省最大的小米加工基地汾都香产业园区。去年以来,村民牵头村委积极配合集资几十万元修缮了县级文物禹王庙和其他文化实施,极大地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改善了村容村貌。
白石村地处汾平公路与冀大线的十字路口,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有汾平铁路火车站遗址,这里曾经发生过七位地下党员舍己救村民的抗日英雄史诗。留存的明代娘娘庙建筑,结构独特,木构件精美,保留着我省难得一见的清代铁旗杆,风雨侵蚀摇摇欲坠,村委与村民捐资150多万元,将这一县级文物修缮一新。
北上达村捐资几十万修缮了县级文保单位娘娘庙,实现了发展与传承的统一,文旅局帮助将清代戏台修旧如旧。韩家桥村捐资200多万,修缮了县级文保单位关帝庙以及乡村古代遗留观音庙。街道进行了绿化,村容村貌大有改善。韩家桥非遗传承项目汾阳磕板秧歌也很活跃,在演武镇小学开辟了教学点,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学习实践。
演武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传说这里与邻村招贤村是战国时期魏文侯招兵纳士之地,故有招贤馆演武亭跑马岗之说。而在演武招贤之间,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发现唐代魏文侯庙遗址,出土过唐代青铜佛像。不远处的白石村遗留宋代河东公庙即卜子夏庙,文献记载作三贤堂。而演武村至今保留象征文化兴盛的子夏庙,也是最近村民自发捐资修缮一新,可贵的是庙里保存清代塑像数尊。演武村还保留一处省级文物寿圣寺,规模宏大,木结构建筑巍峨精美,是汾河平原难得的文物遗存,不过亟待保护,镇政府正在申请文物部门规划修缮。
演武镇党委书记路二利说,这两年,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将村镇公路升级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极大地鼓舞了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演武镇橡胶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轮胎回收和加工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产业,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一产业也存在脏乱的问题,文化复兴有效地改善产业区的环境生态和群众精神面貌。
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武登云、侯荃、冯恩启、侯廷胜等这几年在演武镇活动频繁,积极主动与村民“两委”互动,帮助策划宣传,演武镇与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合作是非常融洽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现在正在开花结果。
演武镇兴起文化热,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红色文化,因为演武镇一带是红军东征深入汾阳的区片之一,红军东征给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所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方抗日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是著名的汾阳二五区范畴。文化复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之一,文化兴产业兴,演武镇出现的新风貌,必将推动乡村振兴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