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现教育的初衷和目标,既要靠“出彩”吸引人,更要靠本事引领人。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时光见证着信仰,岁月磨砺着初心,作为关工委“五老”宣讲队成员,走进基层,来到未成年人之中,无论是讲课还是闲聊沟通,都要眼中有光,给足他们健康成长的新力量。虽说我曾在部队干过政工,又进过团机关,转业后被安置到纪检部门,一直与宣传工作打交道,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形式也与时俱进,能够依托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可供选择的载体越来越丰富。但如果把载体和形式的更新当作教育创新的“主攻曲”,而忽略了教育内容质量的提高,难免会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教育者把功夫过多地用在教育的外在形式和辅助手段上,给人一种“造盆景”之嫌,这样怎么能真正走进教育对象心里呢?
实践证明,笑声不代表认可,流量不等于品质。流于形式的教育创新,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效果到底怎么样,受教育者有没有听进去、会不会照着做,这些都要打个问号。就像有些快餐食品,尽管色香味俱全,但未必有营养、易消化、能吸收,如果过度依赖,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只有干巴巴的内容,缺乏生动灵活的形式载体,很难做到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但教育形式载体并非越新奇、越复杂越好,“讲什么”远比“怎么讲”更重要。形式载体再多样,缺少了真理的灌输、真情的引领,也难以真正感染人、打动人。内容的精细打磨好比强身健体,形式的选择利用好比量体裁衣,教育形式载体的创新要避免繁冗、简洁明快,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主体、烘托内容、提升品质。总而言之,走心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只有做到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的效果。教育要走心,雕花的精巧功夫不能没有,但更重要的还是在选材、调味、烹制上用心用力。工作实践使“五老”宣讲队员们越来越体会到:衡量一堂教育课好不好,关键是看是否将真理、真情、真实蕴含其中。推动教育创新持续深入,最根本的是在“三真”上下气力、使猛劲,坚持以心灵启发心灵、用灵魂撬动灵魂,不断提升教育者讲真理、动真情、说真话的能力。要紧贴被受教育者现实问题和活思想,把大道理融入身边人身边事,在内容上做到提纲挈领、抓住要害,在授课中做到言之有物、言由心生,用心打造“有里有面”的精品课堂,更好地倾听心声、回应诉求、解疑释惑,如此才能让受教育者听得进去、乐于接受,给其“解渴”爽心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