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特 刊

粽香浓浓又端午

□ 郭雪萍

马上就是端午节了,超市里到处可见各种口味、包装精美的粽子礼盒,真是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记得小时候,还不到五月,我就开始盼着过端午节。那时包粽子多以黄米为主,黄灿灿的,看着特别的耀眼。也有把黄米和糯米混合在一起的,可我还是觉得纯色的米吃起来味道更好些。

记忆中,母亲总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动手包粽子。米要提前泡一泡,这样更有黏性,包出来的粽子才好吃。因此,早在前几日母亲就已经把买好的米放进洗干净的盆子里,舀几瓢水把米浸泡在其中。之后,隔一半天换一次水,这样才不至于让泡着的米发酸,影响口感。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接着在底部放一颗红枣,之后放入泡好的黄米,待米装满之后,再把上面的叶子盖过来沿粽身缠绕一圈,用包针将粽叶的尾部带到对面就可以了。整个程序就那么重复着,用不了多长时间,母亲就包好了全部粽子。之后,母亲会在一口大铁锅里倒上水,然后生起炉火慢慢烧煮。因为用的是微火,所以要经过一个晚上的蒸煮,才可食用,母亲夜里总要起来两三次,或加水,或烧火,也是特别的辛苦。

煮粽子的同时,母亲又忙乎着用彩色的丝线为我们捻五色绳。母亲说五色绳能驱毒,黑白红绿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种能力,避免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的侵袭。对儿时的我来说,才不管这绳子能否驱毒辟邪,只是觉得五色绳系在手腕上很好看,像手链一样,看得人心里满是欢喜。

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粽叶的清香。剥开墨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米粒黄澄澄的,配以深红油亮的红枣,煞是好看。轻轻咬上一口,那种润滑细嫩、柔软黏稠的感觉瞬间在唇齿蔓延开来,真是回味无穷。

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朋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的做法如此讲究,读来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想要大快朵颐一番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系五色绳,还有采艾草的习俗。艾草模样清秀,叶片呈羽毛状分裂开来,像张开的大手一般,有着比较明显的气味。人们用艾草来祛病驱邪,祈福生活的平安和幸福。

艾草青青,粽香浓浓,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晶莹的米,也包裹着亲情、团聚和儿时的味道,每每回味起来内心总是那么的温暖,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