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特 刊

端午节的起源

□ 梁瑜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之说由来已久,相传龙舟竞渡也是追念当时百姓驾舟寻找屈原的轶事。然而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见到当时竞渡的风俗。

既然有这样的考证,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到底应作何解?

2005年那场“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至今记忆犹新。今天看来,这场论争最大的意义在于,有力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正式上马,也引起全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四大传统节日节假日制度改革工作的启动。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就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下面几种:

其一,“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其二,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也有人说端午节源于夏至。

以上观点中,“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都比较盛行。经过多重论证和比较,近年来民俗学者多认同“辟邪说”。

其实,以“辟邪说”来解释端午节,早在汉代就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夏至、五月五日,著五采避兵。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也,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现在看来,这一解释也是最接近端午节的原初意义的。

“纪念屈原说”等纪念历史人物的解释法,是民众对端午节的趣味性解释,实际上在这些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早已经存在了。

据现有文献记载,可判定端午节的最初形成时间是战国时期。此时,文献记载有较多关于五月为恶月、需要避忌的习俗。当时,人们已明确认为,仲夏月阳光极盛,阴气初起,阴阳相争,故午(五)月是一个恶月,习俗讲究斋戒禁欲或登高避祸。

先秦时期,干支纪日法和数字纪日法并用,而以干支纪日法为主。这一阶段,端午节的确定日期已经出现,是在午(五)月午日或称“仲夏午日”。

汉代,端午节沿着战国时代的格局,继续传承、发展。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灾,还能防病防瘟疫。

魏晋南北朝,是端午节趋于定型的时期。此时,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活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第一次使用了“端午”一词:“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这是第一次使用“端午”一词。

唐代以后,端午节主要按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样子传承下来,并且沿用了“端午”之名。

由以上对端午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简要回顾,可知早期端午节的起源和传承动力,在于当时人们的巫术、数字、禁忌、五行、阴阳等信仰。可知,端午节早期的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基于远古民众虔诚的原始信仰、巫术观念等。早期这些相关的信仰,就是端午习俗的真实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