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特 刊

新时代屈原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使命

□ 温韶波

仲夏时节,粽叶飘香,又至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世界上鲜有一位诗人拥有如此隆重的节日,历经几千年还能受到海内外如此隆重的祭奠,也鲜有一位诗人形成了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精神与文化。因此,新时代从屈原精神的文化内涵中获取滋养十分必要。

一、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屈原忠诚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无论是当政时还是被流放后,直至死他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一切救国的理想幻灭之后,他拼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跃,也是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凝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这种精神更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屈原的名字与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已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标签。抗战时期,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运用屈原精神极大感召力,呼吁全国人民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当下,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需要中华儿女大力弘扬屈原忠诚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理想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屈原心系苍生的忧国爱民精神

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屈原的忧国情结合爱民情怀并存,以民为本,为民请命,敬天法祖体恤苍生,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闻一多曾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离骚》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九章·橘颂》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等这些流传至今的诗句,充分彰显他“不与污浊同流、与芷兰之香共舞”的高洁品行,更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我们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应该拥有“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真正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弘扬屈原心系苍生的忧国爱民精神。

三、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屈原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探寻真理与大道的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毅风骨让后人感动两千多年。

屈原的这种精神绝不仅仅是在诗句中的低微吟唱,而是通过诗句倡导的一种思想。“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在求索之路上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对黑恶势力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他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甚至胆敢指责楚怀王、抨击顷襄王,锐气逼人。

我们所处在美好的新时代,没有比这个时代更加接近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我们中华儿女大力弘扬屈原这种精神,努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毅不拔、上下求索、永不放弃,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努力书写自己壮美的篇章。

四、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屈原坚毅刚勇的斗争奋进精神

屈原的经历和诗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身上具有强烈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奋进精神,其志洁行廉,从不随波逐流,所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他都能做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保有纯净独立的人格。他的斗争精神是一种高度自觉为人民而战的奋进精神。

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赋予屈原精神新的文化内涵与使命,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运用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深刻理解新时代屈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使命。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烟波浩渺中回望昨夜星辰,屈原精神就像璀璨的星光照耀着我们新时代前行的路。历史的长卷从远古铺展,向未来延伸,每一个风干的瞬间,都是一次激情的写意。屈原丰富的爱国主义、忧国爱民、勇于求索、敢于斗争的思想精神,值得新时代的我们传承发展,务实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