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说,有清一代,山西吕梁地区:永宁州方山县有“一代廉吏”于成龙、兴县有忠谏直臣孙家淦,广为世人称道;那么,孝义人氏郭世隆,则是一位政绩声望超乎于成龙、孙家淦的封疆大吏、刑部尚书。
清·乾隆三十五年《孝义县志·艺文参考卷》中,有一篇河南太守张汉写的《郭司寇传》,文中对郭世隆的生平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
孝义市孝义中学原校长马夏民先生近年撰写《郭世隆传》,洋洋二十余万言,全面叙写了郭世隆“治世显德才,施政惠百姓”的为政经历和感人事迹。
清·乾隆《孝义县志》《清史稿》均载:郭世隆(公元1644—1716年),字昌伯,号逸斋,汉军镶红旗人,世居山西汾州府孝义县瑶圃村。郭世隆先后任职直隶巡抚、闽浙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刑部尚书。
郭世隆虽然不是经科举入仕的举人、进士出身,而是以旗人袭其父职走上仕途的,但其从康熙四年袭职至康熙五十三年退休,几乎与康熙王朝相始终,历经五十年,几乎处处声望显赫,政绩卓异。
二
先展示康熙皇帝多次对他的评价和赏赐。
康熙二十九年(1690),郭世隆“奉特旨补直隶巡抚”,接“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之职。“陛辞之日,圣祖特谕;凡接任好官者难,接任庸劣官者易。于成龙居官甚好,继之者名难得。尔系有才之人,当勤谨竭力而行!”
郭世隆任职后,贮粮济荒,治河弭患,改制驻防,治盗安民,巡抚直隶省,继任于成龙,也政绩卓著。康熙皇帝赐御书“端方”匾额,以彰显其政绩。而“端方”,正是郭世隆的做人为官的准则。
康熙三十四年(1695),郭世隆升任福建浙江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皇帝南巡,见郭世隆治闽浙有方,物阜民康,特地赐给他自己所用的缀东珠夏帽、貂装银鼠褂及人参等珍物数十种,又赐御书“岳牧之任”四大字匾额、御书临米芾“净名斋记”一卷、 临米芾《闾门舟次》诗绫一幅、“耕织图”二册、“渊监斋法帖”十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岳牧之任”四个大字。“岳牧”泛指封疆大吏。这就告诉人们,在康熙皇帝眼里,郭世隆即是优秀的封疆大吏。
康熙四十二年(1703)郭世隆移任两广总督。康熙四十六年奉旨解任,他乘船离开广东的时候,广东官兵、士民夹道送行,大家焚香叩头,携持哭送,渡口道路竟被堵塞。郭世隆再三抚慰百姓,才得以解开缆绳启程。当时正是上元节,因郭世隆的离去,百姓伤感,乡城数里都不悬挂灯笼,郭世隆受百姓爱戴竟至如此。因郭世隆给广东带来“清明之风”,康熙赐给郭世隆御书“千叶荷池”诗扇一柄,御笔朱批曰:“广东湿热,得此清明之风,当愈加少壮”。
作为封疆大吏,郭世隆在地方上最后一任是湖广总督。康熙四十九年,郭世隆调任刑部尚书。接到圣旨,郭世隆将要启程。为了让郭世隆留任湖广总督,全武昌城罢市求郭世隆留任,最后仍未留住。临行,众盐商将多年积聚的八万两银子作为献礼,送给郭世隆,郭世隆严词拒绝。进入京城,他与新任湖广总督鄂海一同觐见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对鄂海说:“郭世隆任督、抚二十年,所至为政清静,无一点瑕疵,今特升正卿。你做官应该向郭世隆学习,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教育!”郭世隆担任封疆大吏二十年,“无一点瑕疵”,这就是康熙皇帝对郭世隆的高度评价。
三
清·乾隆三十五年《孝义县志 ·艺文参考卷》中,载有时任河南太守张汉撰写的《郭司寇传》。司寇者,掌管刑部的官员也,即刑部尚书。
张汉太守在传记开篇写道:“大司寇逸菴先生不耑以书名者也,兼书名者也。不耑书名者,以先生之德之才之学之守以及政绩无不可名者也;而兼以书名者,以先生之德之才之学之守及政绩出其余,以精书法亦妙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司寇郭世隆先生不专以书法家闻名于世,又兼以书法家闻名于世。不专以书法闻名于世,是先生的品德、才能、学问、操守以及政绩,没有不闻名于世的;而同时以书法闻名于世,是先生的品德、才能、学问、操守以及政绩之外,精湛的书法艺术也是妙称于天下的。
张太守在传记开篇,仅用两三句话、不足百言,便巧妙而简洁地赞美了郭世隆的德、才、学、守、政绩和书法,闻名于天下。
传记接着说:“先生讳世隆,字昌伯,号逸菴。上世山西汾州府孝义县人,以父国初入籍隶汉军,为镶红旗人,以军功拜他喇布勒哈哈番。弱冠袭其职,洊历(荐任)司寇。呜呼,先生真汾阳王旷世一遇者也!”以上是简要叙写郭世隆的籍贯与官职,并抒发感慨:呜呼,先生真是汾阳王郭子仪千年一遇的好后人啊!
在传记中,张汉重点写了郭世隆的主要政绩:一是写其总裁两馆时,主持编写《大清一统志》《三朝国史》《大清律》;二是写其任直隶巡抚及闽浙、两广、湖广总督时,废除税费征敛,减轻百姓负担,修河治水、调整营防、防盗安民:三是写其三次捐俸(工资)施政,惠及地方:四是写其拒贿十余万银两,清廉自律。“其政绩屡屡,史不胜书矣”,“温旨屡下,赐褒稠叠,不可胜纪”。
张汉总结郭世隆生平品德曰:“先生性简静能容物,慎言行,重名节。”“御赐书‘岳牧之任’及‘端方’两字,与赐扇路路清廉图,尤肖生平路路清廉”,“九重宠注,又何优以渥(丰厚的恩赐)也”。
郭世隆确实是一位品德、才能、学识、操守与政绩、书法俱佳的一品大员。
(部分内容取材于马夏民《寻访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