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朱之俊题白马仙洞诗

□ 吕世宏

朱之俊,明末清初汾阳名士,官至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崇祯四年,诸生告其结交魏忠贤,为人狡猾,皇上大怒,有司革职。返乡后在汾阳筹建了许多文物古迹,如文峰塔、老爷山庙群、攀龙桥以及多处古庙修缮等,都留下了他的墨迹。朱之俊还笔耕不辍,著有多部诗集和易学专著。暮年修建别墅“楼山园”于城西十里的将军山芦家垣山村,作为自己最后的归隐归宿之地。

朱之俊诗集中发现一首题咏离石白马仙洞奇石的诗歌“洞石赋”,记载了清初白马仙洞奇石之珍,文人墨客探幽之雅。

《永宁守张恢生奇士也,隐于吏,惠余洞石二,秀异莫状,轧赋以谢》诗曰:“西州刺史神仙客,摸月披风啸空碧。生爱山中偃蹇(傲慢无礼)人,遗我白马洞中之怪石。黑者如墨白如玉,螺旋蕊突明星瞩。幽窗静对自通灵,岚姿烟彩时相触。米颠浑不知,坡公何由述,开关千万年,此石仍未出。刺史搜奇真快哉,篝灯廿里刬(铲)云堆。移栽梅坞精神满,岸帻高歌酒数杯。不可煮,但可拜,砚庐夜夜生光怪。洞门咫尺杳难寻,白云霮?(dàn duì云密集)如车盖”。

该诗赞美离石白马仙洞奇石色彩鲜艳造型奇特。西州是永宁州之文笔代称,张知州从白马仙洞的深处,取出奇石一黑一白,皆圆润如玉,有螺旋状蕊突,显然是产自洞中的钟乳石。石灰岩溶洞在北方少见,因而更加稀见珍贵,著名景点有北京的石花洞、忻州的禹王洞,都以瑰丽多姿多彩的钟乳石闻名于世。吕梁离石的白马仙洞洞深达十几里,也是难得一见的大型溶洞,然而石钟乳石花等熔岩景观发育不是十分成熟。吕梁山中石灰岩广布,因降水偏少溶洞只是偶尔有之,而白马仙洞绝无仅有堪称第一。白马仙洞应该是上古湿润期遗留的地理痕迹。其他如汾阳石室山麻衣仙姑洞、文水子夏山隐堂洞等等,尽管小有名气,然皆发育较浅,与白马洞比规模小多了。

张知州送来的仙洞奇石,朱之俊珍爱有加,昼夜把玩。奇石放在窗外,每天清晨,感觉仙石会呼吸朝露云雾缭绕。夜则生露,朝则含霞,深洞之石,性本寒凉,神采奕奕,流光溢彩,给他的砚庐梅坞增色不少。所以朱之俊骄傲地说,苏东坡不曾眼福,米芾翁难有此禄,奇石出奇洞,千万年来第一回。他将奇石藏于新造的别墅楼山园上,西望白马仙洞就在不远的黄芦山薛公岭外,但是古代交通不便朱之俊想得到此石谈何容易。《红楼梦》西方灵河有宝玉和黛玉,这一黑一白何其神似!而且朱之俊将其描写为“通灵”美玉,比曹雪芹早了百年。又自称砚庐,比脂砚斋也早了百年。张知州又多么像渺渺真人啊,将千年通灵宝玉带出深山。一说《红楼梦》通灵宝玉接受了苏轼玩“怪石”的影响,就是雨花石,朱之俊同样将白马仙洞石称为怪石,可见朱之俊得到的奇石类似雨花石。孔天胤故居世称梅溪书舍,朱之俊园林自夸梅坞砚庐,文化脉络,有互染之功。

张恢生,永宁州知州。《山西通志》“张邦佐,奉天广宁人,生员,顺治十四年任”。离石《永宁州志》“张邦佐,汉军旗人,顺治十二年任”,如此看所谓“恢生”大概是张邦佐的字了。推断张某在顺治十五年离任,因此朱之俊之诗大约完成于顺治十五年左右。

村民执火,知州爬行,张知州点着火把在白马仙洞里行走了二十里,这话大约是一种估计,但足见白马仙洞之深古代已然。白马仙洞洞口十分隐蔽,当时外地人近在眼前也可能找不见洞口,不过据说白马仙洞山头常常飘荡着圆如车盖般的祥云。洞位于离石东南十三公里的九凤山麓,据乾隆《汾州府志》载:“世传白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迹犹存,故名。”白马仙洞乃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苍山拥翠,满坡松柏。

朱之俊天启年间任职国子监司业(副院长),因学生提出在国子监建魏忠贤生祠,朱之俊代为奏请,后案发被贬回乡。当时他仅仅三十六岁,正值年轻有为,于是将精力主要用于修缮故乡文物和易学研究上。明清易帜后,朝廷邀请他修史,他短暂任职清太史,不久辞职归隐芦山园,过着远离政治以文会友的大隐生活。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个人沉浮,朱之俊厌倦了俗世,隐居在自己打造的世外桃源芦山园中。朱之俊老屋在汾阳城西南郊大向善村,西距老爷山十里,芦山园也写作楼山园,地处汾阳西山芦家垣,其地地势高爽与老爷山景区相望,今存遗址。张邦佐披星戴月,慕名来访楼山园,与朱之俊促膝谈心,而且登台长啸,足见张邦佐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其时,朱之俊已过花甲之年,饱经沧桑的人生与阅世数劫的奇石又何尝不是一种默契呢。古人云“事成谤来德高毁至”,做事的人总会招来闲话。历经沉浮毁誉参半的朱之俊,面对沉默的黑白宝石饮酒高歌精神倍增,算是找到了两位安慰自己的情侣石头了吧!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石头记》创作的部分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