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 化

让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

——樊如林先生及其文艺创作研究

□ 闫卫星

樊如林是临县三交镇前陡泉村人,生前曾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分会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西分会的会员,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宝”。他的一生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尤其在民间说唱快板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乡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生平与成就

樊如林出生于1925年,逝世于2010年,他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自幼年起,他便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擅长快板和说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樊如林逐渐在临县乃至山西的文艺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民间艺术家。

樊如林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境贫寒,但樊如林却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在农忙时节,他常常帮助父母干农活,但在闲暇之余,他便会拿起快板,说唱起自己编写的段子,为乡亲们带来欢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樊如林的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段子也越来越受欢迎。他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逐渐走出了临县,到其他地方进行表演和交流。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樊如林的创作高峰期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樊如林作为农家子弟,亲身经历了这一变化,并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民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樊如林的主要作品《自编自演一辈子》收录了《赶会》《夸富》《兰兰谈谈》《夸土产》《县委书记来看我》《抗旱》等一大批反映时代变迁和乡土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戏曲、舞蹈等,成为了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樊如林还积极参与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多次获得荣誉和奖励。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特点

樊如林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善于观察农民的生活细节,捕捉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将农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他的作品还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习俗,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易于引起共鸣。

语言生动,节奏明快。樊如林的快板作品语言生动、节奏明快,往往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他的段子往往切近时事,朗朗上口,既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又能够寓教于乐,深受听众的喜爱。

例如,在《夸富》这个段子中,樊如林描绘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走上富裕路的美好景象。他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农民生活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年代。

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樊如林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幽默和风趣,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他的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戒烟》这个段子中,樊如林揭示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重要性。他通过对比吸烟前后人们的生活变化,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远离烟草。

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樊如林不仅精通快板、说唱等传统艺术形式,还善于将这些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同时,他还善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如戏曲的表演手法、舞蹈的韵律感等,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夸土产》这个段子中,樊如林巧妙地将当地的方言土语和民间习俗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同时,他还通过借鉴戏曲的表演手法和舞蹈的韵律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

作品分析

樊如林的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各异。将对他的几部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赶会》是樊如林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描绘了农村赶会的热闹场景和农民的欢乐心情。在这部作品中,樊如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将赶会的热闹氛围和农民的欢乐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农民在赶会过程中的兴奋和喜悦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

同时,《赶会》这部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部作品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村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也让人们看到了农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夸富》是樊如林的另一部经典作品,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让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部作品和《赶会》一样,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让人们看到了农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社会影响

樊如林的文艺创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作品反映了农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的渠道。同时,他的作品也倡导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对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樊如林的作品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外地甚至国外。他的作品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戏曲、舞蹈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同时,还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此外,樊如林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经常参加下乡文艺演出队,将文艺作品送到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他还通过卖唱、贩卖秧歌等方式,推动了“伞头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市场化进程,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樊如林的故乡临县,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们纷纷学习他的创作手法和表演技巧,将他的作品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当地的民间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樊如林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们,使得整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同时,激励后人继续发扬樊如林等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创作精神,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