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 化

年末随想

□ 卫彦琴

2024已经收官,回首这一年,却也一如既往的岁月静好。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睦温馨,工作按部就班,一切顺利安稳。

也许总是有“吾欲揽六轮,回车挂扶桑”的幻想吧,夜半无眠的时候,我的思绪会像脱缰的野马,在黑暗的世界里左冲右突。那些白日里说不出来或不愿说出口的话,就像茶壶里烧开的沸水,冒出内心的热气。我真想为那些不愿出口的话语,修一座房子,让若干年以后,满屋子的话语会像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安静地在老地方等我回来。

那些路过的人,离开的情感,会一次次的浮上心头,尤其是那些快乐的、温馨的情节,就像被美化过、放大过的特写镜头,一次一次重复播放。这也让我明白人终究是要活在当下的,但前提是安顿好过往。那些印刻在生命中的痕迹,靠时间的忘却来平复,终究是费时费力的,况且真的忘却,是连带着自己的生命不完整。既然这样,那就无需去忘却。我们要学着去接纳、沉淀,给记忆一个合适的空间,让那些过往得以安放。

怀旧,也许是人性中善的绽放,过滤掉那些不愉快,锁定美好的情节,让这些回忆温暖当下的寒凉,滋养今后的日子,是很有意义的选择。

年末了,又一个时间节点郑重地落下,喜欢在这样的时刻闭上眼睛, 顺着记忆的河流逆流回溯,青春的波澜壮阔是最美的风景。那些在今天看来无忧无虑的哭笑,都是那个季节特有的花朵。那些直率到夸张的情绪,正是青春的味道。是啊,有些甜也有点涩,正迎合了“年轻气盛”的表达。青春的河流啊,你必将流进下一个叫作中年的季节。这不,一眨眼功夫,青春懵懂的山河已经被时间的宝葫芦吸在自己的“大肚子”里了,正如雨果说的:“青春是一个斜坡。”

人到中年,从父辈们的不断离去中,看到了死亡。于是,我们开始惊觉时间的不留痕迹。小时候以为时间是用不完的,生命是那样的蓬蓬勃勃,死亡是与自己无关的。到了中年,才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呀,刚过完春节,又到了年底,除了钱不够用外,最不够用的还是时间。生活的琐碎都由时间堆积,除了一日三餐和睡眠,工作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交友、爱好,哪一样也需要时间,总是忙得晕头转向。想要清静地读会书,都要像在一块快要晒干的毛巾上拧出水来一样去挤兑。

时光的流逝会冲刷掉现实岁月的痕迹,但唯有书中的美好一如永不凋谢的花朵,永远绽放在我们心间。冰冷的文字一被写进书里,就获得了生命,变得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家长里短是它,嬉笑怒骂是它,就连哀怨和沉默也是它。那善的芳香、美的光芒,时刻滋润我们的灵魂,字里行间到底藏着多少故事,能激发出多大的能量,谁也无法估量。书有时候就像一位知交好友,在你孤独寂寞的时候,向你发出邀请;在你迷茫苦闷的时候,为你送来慰藉;在你欢呼雀跃的时候,为你摇旗呐喊。习惯了有书的日子,突然几天手边无书,还会觉得不知所措,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我喜欢沉浸于书海里的每一种生命体验,没有时空,心情可以如一池春水。那些作家眼里的世界太鲜活了,你看,所有事物都有生命和情感;作家眼里的世界也是立体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成为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作家们也一定相信:语言不是人特有的,其它事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只是需要人俯下身子来听。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不仅是说给人听的,而是说给万事万物听的,所以当他们满怀热情地说的时候,他们相信它们不仅听得懂,而且能做出回应。所以我想,要想写出真正触及灵魂的好文章,首先要学会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帮助它们发声。

一年匆匆留下背影,只有那些读过的书,在眼前摇曳着模糊的幻影。那一个个黑色的方块字,仿佛从平面的纸张里站起来,幻化出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它们如汪洋大海里漂浮的浪花,在记忆之风的推动下,一次次翻卷着向远方涌去。每个有特色的写作者,都是手拿魔法棒的人,它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虚与实、真与假、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座无形之桥,在“念念有词”之间,不费吹灰之力,就让那些沉寂的事物“起死回生”,并且栩栩如生在我们面前立起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是的,这一年我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优秀的作品像一位智者,引领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中获得力量。因为,名家的作品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在自己的文学王国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各位名家的文学作品,就像游览多处文学名胜风景区,根本不用担心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相反,见识越广博,你才有更多设计思路,才更清楚你想要建立的文学大厦是什么样子,才会更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斯威夫特说的好:“明智的人绝无重返青春的奢望。”如果让我对来年许下心愿,我想除了让自己和家人安康喜乐之外,还是一如既往,多读一些好书。通过与书海接触,更广泛、更深刻地捕捉万物的灵魂。高尔基让我们“人生每一寸时刻都应该有它高尚的目的”,我想这个“应该”就是由书来去完成。

愿2025青春添彩,天地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