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

中秋:藏在团圆里的文化盛宴

□ 王致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孝义民间又叫团圆日。在这一天,人们望着天上玉盘般的明月,阖家团圆,共享美食,沉浸在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传说。

古老起源 农耕文明的诗意回响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它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浪漫传说

神话编织的奇幻之梦

传说之一: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农作物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百姓,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西王母赐给他一粒不死之药。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不舍得撇下妻子嫦娥,就将仙药交给她珍藏。然而,心怀不轨的逢蒙趁后羿外出狩猎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之下吞下药丸,飞向了月宫。从此,每年八月十五,后羿都会摆下宴席,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和鲜果,遥祭在月宫中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获悉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个凄美的传说,不仅为中秋佳节增添了浪漫色彩,更体现了古人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向往。

传说之二: 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传说也十分有趣。据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月桂树。月桂树生长繁茂,高达五百多丈,随砍即合,仙人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这个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多彩习俗

团圆时刻的温馨仪式

赏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据唐人《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好时机。每到中秋节这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设香案,将提前做好的团圆饼摆在上方,然后依次摆上月饼、瓜果、毛豆枝等礼品祭月拜月。红烛高燃,香火缭绕。现在还鸣炮庆贺。待到月儿当空,一家人还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恭祝月圆人圆,全家安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赏月的诗词佳作。在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正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愁。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团圆象征

家庭亲情的温暖纽带

中秋节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强调“团圆”。月圆人团圆,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变的心愿。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赶回家中,与亲人相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温馨的场景,让亲情在团圆的氛围中得到了升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中秋节就像一个温馨的港湾,让人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回到家人身边,感受亲情的温暖。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亲人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中秋节,这场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浪漫的传说故事、多彩的节日习俗和对团圆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铭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让我们珍惜每一个中秋佳节,与家人一起,共同品味这份浓浓的节日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