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

从祭月习俗到月饼传说

□ 梁瑜

早在《周礼》的古老篇章中,便已有着“中秋”一词的记载。那时,贵族与文人雅士们仰望苍穹,效仿天象,在中秋时节对着那轮皎洁圆月顶礼膜拜,寄托无限情怀。这份风雅悄然流入民间,化作一场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盛事,仿佛月光下的诗篇,代代吟诵。

时光流转至唐代,祭月之风愈发热烈,中秋节终于蜕变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赫然记录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圆月不再只是天象,而是人们心中团圆的象征。每逢此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百姓齐聚,共赏清辉,将思念与祝福融入月色之中。

到了宋朝,中秋习俗风行天下,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齐名,跻身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列。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纽带,更承载着文化的厚重,每一次赏月、每一次欢宴,都诉说着民族的情怀。

而中秋的灵魂——月饼,其起源更是一段跌宕的传奇。一说它诞生于唐朝的凯旋时刻,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大捷,八月十五日凯旋长安。西域商人献上华丽的饼盒作为祝捷之礼,高祖李渊手持圆饼,笑指明月高呼:“应将胡饼邀蟾蜍!”遂分予群臣共食。这金黄的圆饼,从此成为胜利与团圆的化身。

另一说则始于元代的烽火岁月,当时中原百姓不堪元朝暴政,揭竿而起。朱元璋密谋起义,却苦于消息难传。军师刘伯温灵机一动,命人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密条藏入饼中,分送各地义军。中秋之夜,起义的号角随月饼传递而响彻四方。起义成功后,朱元璋以这“救命之饼”赏赐群臣,月饼从此化作战胜与希望的象征,吃月饼的习俗如星火燎原,流传至今。

如今,中秋之夜,当我们分食月饼、仰望明月时,咀嚼的不仅是甘甜,更是一段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从祭月的虔诚到起义的勇气,它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永恒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