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

秋色序章

□ 卫彦琴

秋日的一天,我坐在办公桌前望向窗外,对面的山峦已换上渐深的秋装。最近,一场接一场的秋雨滤尽了空气里的尘埃,山也愈发显得清透分明,仿佛被雨水重新描过了轮廓,每一道山脊都透着鲜活的灵气。这山色便是最好的时序刻度,靠这山色的变化就可感受季节轮转。

缠绵的秋雨是一位沉默的调色师。雨丝落在窗台的绿植上,叶片瞬间焕出莹润的光泽,连带着窗沿都洇出几分清爽;偶尔飘进来的微凉水汽,让我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先前的倦意悄悄化作了淡淡的舒心。远处,雨丝裹着凉意漫过山脊,将层叠的黛色浸染得愈发朦胧。雨水浸润了每一片叶、每一根草尖,让绿色的饱和度悄然攀升,变得浓郁而深邃。前几天的绿,还带着几分夏日的张扬,如今却悄悄沉淀,揉进了时光的醇厚与沉静。这并非简单的“变深”,而是色彩的层次在雨雾中愈发丰盈起来。

我生活的交口县,是被吕梁大山拥抱着的一个小县城,是一片坐拥万亩原始森林的天然氧吧。从学校出来,走在五麟大街上,山风裹挟着草木与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掠过脸颊时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意。路旁,不知名的树叶边缘悄然晕开一抹羞涩的红晕,与苍翠的松柏交织成渐变的锦绣,墨绿、翠绿、黄绿、染了秋意的褐绿……层层叠叠的绿交织在一起,如同被秋风轻轻推涌的绿浪,在光影中明明灭灭,呼吸般起伏,仿佛整座山都有了生命。我深吸了一口气,淡恬柔软的空气沁人心脾,连胸腔都透着清爽,脚步也不由得慢了下来。

这是植物的生命节奏,也是一场温柔的状态转换:山色从夏季轻快的“生长绿”,慢慢过渡到秋天深沉的“沉淀绿”,预示着草木从旺盛生长,转向默默积累与储备。秋雨带来的不只是水分,还有日渐降低的气温。低温与雨水催化下,部分树木的叶绿素缓缓分解,叶黄素、花青素等色素次第显现,为成片的绿铺垫上暖调的底色——黄的、红的、褐的,从视觉上,悄悄增厚了绿的层次,也勾勒出秋的立体轮廓,传递出一种宁静、深沉,甚至略带沉思的意味,与夏季的繁茂喧嚣截然不同。雨后初晴时,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顺着叶脉滚落,在地面汇成细碎的水洼,倒映着渐变的山色与流动的云。

我不禁驻足,凝视着这片被秋雨浸润的山峦,细密的雨丝在林间织着薄纱,打湿的枝叶垂下晶莹的水珠,风过时,带着草木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扑面而来。我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色彩本身的演变——墨绿渐深,浅黄初染,更是无数生命在季节流转中的状态更移:松鼠忙着储粮,落叶归于根系,一切都在悄然酝酿。

其实,山的“沉淀”,何尝不是一种默默地成长?它不疾不徐,接纳着风雨的洗礼,也积攒着向下扎根的力量。当我们将目光从自然收回,反观自身每一次启程,其实也都是生命沉淀与更新的节点,像山间的每一片落叶、每一粒晨露,在岁月的画布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色彩,藏着我们对未知的期待与对过往的珍视。这山色变换,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自然的轮回,也暗合着人生的节奏——如同草木从“生长”到“沉淀”的转换。我这年复一年的教师生涯,不也是在时光里褪去浮躁,在批改作业的深夜、与学生谈心的午后积累中沉淀力量,于无声处酝酿下一场绚烂吗?秋雨染透的山绿,是季节的序章,亦是我们每一段成长的注脚。

山,从未言语,却已将生命的哲学写满四季:春的萌动、蓬勃,夏的繁茂、热烈,秋的沉淀、内敛,冬的蛰伏、积蓄。当秋意漫过山野,晨雾在山腰流转,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让我们停下脚步,把这份宁静与从容装进心里。愿我们都如这静默的山林般,不畏时序更迭带来的未知,不惧沉淀深藏时的“不被看见”,在每一场秋雨后思绪更加清晰——像被冲刷过的山石,褪去尘埃,露出本真;每一次秋深时思想愈发厚重——像山间的土壤,接纳万物,孕育新生。因为所有成长的答案,本就藏在这看似重复却始终向前的自然节律之中,藏在我们低头耕耘、抬头前行的每一个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