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山乡新变带来美好生活

——来自临县临泉镇后甘泉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21日 08:15:20 编辑:

□ 本报记者 薛力娜

通 讯 员 李志强

冬天带来的寒气遍布每个角落,西北风刮来,让人感觉寒风刺骨。

近日,记者走进临县临泉镇后甘泉村,来到中央法律研究委员会旧址,沿小路拾级而上,穿过旧门廊,一座坐北朝南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朴素低调,似乎一切都很寻常。

但,这处小院怎么会寻常!

正是这里,见证了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的起草。

峥嵘岁月聚力前行

1946年6月,中央书记处决定设立由12名委员组成、由谢觉哉为主任的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简称法委)。1947年1月,中央责成法委起草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供拟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讨论。同年3月,法委会撤离延安,转移到临县后甘泉村。在这里,谢觉哉等人为早日完成党交给他们的起草全国性宪法及研究制定新民主主义法律理论的任务,开始了半年多夜以继日的奋战:白天,他们参加劳动、学习文件、讨论制定方案;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逐章逐条修订,逐字逐句的斟酌,终于在1947年10月中旬完成了新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必要的立法准备。

1947年4月至1948年4月,一年多来,中央法委的同志和村民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特别是谢觉哉处处关心爱护群众,令人难以忘怀。

后甘泉村是一片饱经沧桑的红色土地,它不仅见证了新民主主义宪法草案的起草,更是涌现出许许多多抗战英雄。今年84岁的郭维兵是革命烈士郭维昌的弟弟,说起哥哥的英勇事迹,老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我哥16岁时就开始参加革命,17岁时入党,参加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战役,还被评为晋绥边区二等战斗模范哩。”1946年5月,郭维昌在宁武县三岔村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阎军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在击毙阎军10余名后壮烈牺牲,年仅25 岁。讲到哥哥的牺牲,郭维兵老人十分难过地说:“我和哥哥差十几岁,他牺牲的时候我才四五岁,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次日本人进村,哥哥抱起我往后山跑,把我藏在一处背窑里后再次上了战场。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打那以后再没见过……”

郭维昌牺牲后,遗体安葬于故乡。1947年,中央法委驻甘泉村时,谢觉哉为郭维昌撰写了“香土埋忠骨”的碑文,以昭表彰烈士的光辉业绩。

锐意进取焕发活力

七十余年前,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亮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光悠悠,亲历过那些岁月的孩童逐渐老去,隆隆炮火声也在时光里渐行渐远,但红色基因早已植入到群众的血脉中,信仰之火在代代相传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对后甘泉村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旧址进行保护、修复和建设,逐步打造集旧址、展览馆、宣誓广场为一体的全国性宪法教育基地。时至今日,后甘泉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一代红色血液贡献着力量。“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必须把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后甘泉村党支部书记冯秋明说。

保护红色文化的同时,山村也逐步得到了发展。这些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后甘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后甘泉,除了拥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红色记忆,还有随处可见的惠民工程。蜿蜒平整的田间路、结实美观的河坝、干净宽敞的甘泉广场、便民利民的天然气工程……在村民的印象里,这一切的变化似乎只是一瞬之间。

后甘泉村拥有优质的水源,使这里孕育出的农作物吃起来格外香甜,这造就了后甘泉村以农业为主,副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400多亩高标准农田让村民丰收有了保障。除此之外,村“两委”班子积极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筹措资金,完成了饮用水提升改造工程、2.3公里消防通道工程、天然气工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民生工程。其中,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丰富了村里老人的文化生活,还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解放了出来。

“白天,照料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休闲娱乐,让留守老人过上了空巢不空心的幸福日子,也让外出务工的村民能安心务工和创业。我们村的日间照料中心还是省级示范点呢!现在该有的都有了,真的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冯秋明说。

一座古院落、一眼清泉都是一段历史的剪影,后甘泉村拥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于明清时代的古院落让这个村庄更添几缕记忆的“味道”。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后甘泉村坚持保护古院、古物、古泉眼,守住古村风貌,留住乡村根基。

“除了保护古村落遗址,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光伏发电集体经济,民生方面继续推进天然气工程。”说起后甘泉村的未来,村党支部书记冯秋明说:“带动村民踏踏实实跟着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促进村民增收,这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