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
母 校
□ 雷国裕
“汾阳师范要搬迁了!”“汾阳师范改名了!”最近的朋友圈里,这两条信息被广为传播。而事实是,基于整合教育资源的考虑,“汾阳师范”并入了新组建的一所大学,旧址也被挂上了一所新的中学的校名。从此,母校不在!只留下“汾阳师范”的美好记忆萦绕心间,芬芳着过往现今!
汾阳师范建于1950年,是吕梁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培养造就了大批适用教师人才,在省内小有名气口碑极佳。我是1980年代末就读汾阳师范,记得初始,母校四周是被民房所包围,后来才在南边开辟出一个大校门。校内,只有一栋四层高的教育楼,其它音乐室,美术室还是平房结构。阶梯教室是在另一栋二层楼,既不宽敞也不醒目。记忆犹新的是操场东边,还残留着一堵旧县城的土墙,约有八九十米长。春夏季节,墙体上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为朴素的校园增添些许喜色。校园里零星还长着几株高大的泡桐树,夏天的时候会撑起些阴凉,秋天的时候会飘下些落叶,冬天下雪的时候只有它挺拔俊秀,引人嘱目。我们毕业若干年后,校园才又盖了几处高楼,围了绿篱游园,建了亭台楼阁,具有了园林校园的风格。而镌刻在大门口石体上的八个大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一直矗立在那儿,显示着母校的博大胸怀和丰厚素养。
母校自然算不上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它多年栖身“汾河之阳”,自然也就具有了这个小县城的禀赋特质:包容大气,崇尚实干,踔厉奋发,笃行致远。城市的喧嚣,虚华干扰不了它,世俗的逐利,浮夸动摇不了它,它兀自独立,清雅娴静,在小城的一角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默默陪护莘莘学子的青葱岁月。最难忘的是操场上的足迹。操场就是那种四周方方正正的空阔场子,跑道是用瓷实的黄土作底子,撒上白色的跑线,跑道围住的中央地带,分为篮球场和网球场。在跑道外围一侧,立着两三台乒乓球案子,仅此而已!就是这个简单的操场,却成为我们晨跑,课间操和自由活动时间的乐园。
我向来有早起的习惯,从不赖床,每天都是第一个走出宿舍。当六点钟的晨跑玲声响起,其他同学陆续奔向操场时,我已经微微出汗,在八百米的跑道上跑了三圈。然后随着大部队继续往下跑。师范三年,每年的冬季越野赛冠军非我莫属,冠军的奖品仅是一双白色运动球鞋,但于我却非常珍贵,穿上它我就会鼓励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大步向前,不断赶超,毫不松懈。
最温馨的是同学情谊。我们舍友六人,分别来自吕梁的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临县,石楼六个县,尽管县域不同性格有别,但相处和睦融洽,几乎天天是一起打饭一起就寝一起去教室,很有规律。宿舍里的卫生也是人人抢着干,地板干净,玻璃清净,暖瓶里常常满着水,绝没有其它宿舍凌乱,怪味及不和等现象,是少有的模范宿舍。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女生占了多半,每次放假,男生都要帮女生把行李搬腾到教室,从宿舍到教室,再从一层爬楼梯到四层,全靠手提肩扛很是不易。女生过意不去,遇有男生需要缝补衣物的也主动帮忙。上二年级时的1988年,汾阳遭遇水灾,全班同学省吃俭用主动为我们几个汾阳学生捐款。手捧一元三元五元凑起来的百十来块钱,无不让人倍受感动。一次上自习课,一位同学突然晕倒,众多男生一马当先,背的背扶的扶,及时送到学校医务室就诊,避免了意外发生。
一次,一位孝义的左姓同学邀请去春游。我们三十多个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赶往孝义市,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引得路人纷纷侧面而看。同学母亲第一次迎接这么多客人,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又满心欢喜,为我们张罗了三四桌饭,桌子就摆放庭院中,菜品都是当地的特产冷拌豆芽了,炒虾酱豆腐了,辣炒白菜了等等,主食是油条蛋汤。同学们坐着挤着,吃着闹着,谈着笑着,感觉是最有一次胃口的家宴,最有意义的一次旅行。虽然已记不得看过的景物,但同学情谊切越发醇厚。
回望母校,回望曾经的葱笼景象万千变化,回首曾经的岁月静好时节如流,不禁喟叹“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更深深感怀“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不变的永远是“自闻颖师禅,起坐在一旁”的执念和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