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味道
才子与美食
□ 李牧
袁枚的《随园食单》,专门讲“吃”,在古今美食家心中,是本真正的“宝典”。袁枚不仅是独步食林的骨灰级美食家,更是驰名天下的大才子。袁枚生于1716年,活了81岁,做过几任地方官,政声颇好。但像他这样恃才傲物的大才子是注定不适合于官场的,所以,这官做着做着就不做了,跑回家,悠哉游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夤夜赶考场。”前者如凤毛麟角,后者是过江之鲫。凤毛麟角历来稀罕,自然让人印象深刻。这不,说到袁大才子的辞官归故里,自然会想起“五柳先生”陶渊明。同样的辞官归故里,袁大才子和五柳先生的出发点可略有不同。老陶受不了官场的黑暗,不屑同流合污,所以那官当得连肚子都喂不饱,还得看上司的嘴脸,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走了之。
袁枚的辞官不做,大半来自疏淡洒脱天性,要他去捧官场上形形色色官员的臭脚,实在也是挺为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样在官场上是极其危险的,与其冒险去做自己厌恶的事,不如悠哉游哉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何况袁枚此刻家有余银,实现了财务自由,有能力让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所以袁枚找了个机会,笑眯眯地给上司递交了辞职信。
有银子和没有银子的区别是很大的,这两人回家后的生活全面彻底地证明了这一点。陶渊明家徒四壁,虽有不动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也不值几个钱;他种地的本事不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它谋生手段十分欠缺,毫无悬念地把自己搞得“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饥饿淫威之下,诗人束手无策,只好腆着老脸去朋友家蹭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词。”好在老陶骨头硬得很,即便如此,也坚决不再出去和那些官吏混饭吃。饿着肚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志趣之高洁,性子之执拗,千载之下尤令人感佩不已。
袁枚可是另一种气派,他有银子啊,虽然不多,却也足够花。他购进土地、修筑别墅,然后住得舒舒服服。每日里写写诗、作作文章、编编小说、评点评点别人的诗词,闲暇之余还有若干知己能陪着聊天喝酒饮茶,兴致来了,呼朋引伴,游山玩水……生活过得梦境一般。连吃个酒饭,都能吃得名堂百出,搞出本秘笈来。
好酒好菜,我们吃也就吃了,却谁也没有像袁枚这样,吃到美味佳肴,马上派人去学,甚至请人家的厨师到自己家中传授技艺,务必要明了此菜肴的制作方法,自己在旁妙笔生花,记录下来。日后被无数美食家奉为圭臬的食林“宝典”《随园食单》就这么问世了。袁枚颇得“食”之三味,能入他法眼的,个个都有独到之处。比如一普通豆腐,可以这样吃:“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菇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汤炒滚起锅。用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且先不说吃,就是看,也看得垂涎欲滴了。
《随园食单》版本有几种,我手头的这本,书中插图选自《芥子园画谱》,那些花鸟鱼虫,山水楼阁,兰竹梅菊,高人隐士,渔樵清风,穿插在美味佳肴之中,珠联璧合,令人在大饱口福之际,连眼福也饱了个七七八八。整部书,水墨浓浓淡淡,香味忽隐忽现,灵气氤氤氲氲,让人禁不住轻拍书卷,长叹一声:“如此妙人,怎不令我共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