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明的“湾里人生”
□ 本报记者 王洋
“湾里村出来个湾里人,湾里人又进了黄河湾。”48岁的郑慧明是石楼县罗村镇湾里村人,在黄河奇湾风景区一住就是10余年,大好的年华全部奉献在了另一道“湾里”。
这十几年,郑慧明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家乡的黄河奇湾风景区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黄河岸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这儿听一听红军东征的故事,来这儿看一看老区人民的新变化……
“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皮肤晒得黝黑,身子板瘦瘦的。”乍一看,给人的第一印像是,这后生在黄河奇湾待了多久才把他晒成这样?
“我在这住了10来年了,每天风吹日晒,而且这儿的紫外线强,不黑才怪哩。”郑慧明笑呵呵地解释道。
谈起如何与黄河奇湾结缘,郑慧明娓娓道来。
“2002年以前,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四年农活,2002年后,在我哥的一个朋友介绍下,在石楼县城里开了一个文印店,过了两年我买了一些关于照相方面的书籍开始自学拍照,给人们照一些免冠照和家庭照等。从2005年开始,我自发去寻找黄河岸边的一些风景点,和当地的老农们了解黄河岸边的故事,这一跑就跑了7、8年。”
“刚开始,这里基础条件差,水、网、电生活设施啥都不通。2012年,我在马家畔村里住了一年。”郑慧明说起当年的辛苦,仍记忆犹新。2013年,村里在黄河奇湾景区修起了活动房,他就买了一个简易的活动房,网、电是解决了,但是吃水还得去周边挑水吃。每次从城里来的时候,他就买上三四天的菜,自己做饭吃。这几年村里为了方便人们在黄河奇湾景区生活,又打了水井,这才方便了许多。
住下来的郑慧明在景区经营着照相馆,一边给游客拍照,一边义务给游客们讲解黄河岸边的红色故事和景区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没有吃苦耐劳的意志,一般人谁在这儿受这罪啊!”郑慧明说。
“你上了景区光顾着自己忙自己的,家里怎么办?”记者问道。
“家里有老婆照应嘛,城里的照相馆还有嫂子和老婆经营着,我家里、景区的照相馆两头跑两不误。”郑慧明对记者说。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平常我可以接待三四十人,遇到星期天和节假日的话就更多了。”正是因为对黄河有了不舍之情和对摄影的爱好,才让郑慧明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
近年来,石楼县委、县政府攻坚克难、凝心聚力、超前谋划,着力打造黄河奇湾风景区,将整个景区归纳为“1心1带4区18景”的空间布局结构。黄河奇湾核心景区现已开工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石楼段(全长75.23公里)将在今年年底建设完工,打通我市境内沿黄旅游公路的“最后一公里”,黄河旅游公路开通后,石楼段黄河沿线景观设计、景观环境也将全面提升。
黄河奇湾景区的建设从无到有,一点一滴都记在郑慧明心里,他既是黄河奇湾的发现者,也是黄河奇湾的宣传者,更是黄河奇湾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