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

扬帆筑梦小康路

——我市打响打亮脱贫攻坚三张特色品牌纪实

2020年06月16日 09:12:44 编辑: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常言道,开对“药方子”,找到“新路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今年是我市脱贫攻坚决战完胜之年,也是“交总账”之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市打响打亮脱贫攻坚的三张特色品牌,坚决啃下两块“硬骨头”,持续发力打出三套“组合拳”,拳拳有力,成效显著,全市人民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越来越有信心。

在生态脱贫方面,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在护工护理培训方面,加大护工护理免费培训力度,推动“吕梁山护工”品牌叫响全国;在光伏扶贫方面,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探索形成了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生态生计并重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

2017年6月21至23日,习总书记考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他深情地说:“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今年3月6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又一次肯定了吕梁生态扶贫工作。

过去,生态脆弱的吕梁一直难以摆脱贫困的帽子,面对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市委、市政府以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引,大打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积极践行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要求,总结历年生态建设的得与失,创造性地提出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护等一系列生态扶贫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社会、经济、生态共赢之路。

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67岁的贾引明娶新媳妇的事,一度是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趣事。要问老贾为啥能娶到新媳妇儿?那正是因为加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挣了钱。

贾引明参加了“林得财”造林专业合作社,一年参加造林近两个月收入6000元。贾引明说:“现在合作社栽树是主要收入,我还当环卫工人,还要抽空种4亩地。有吃有喝又娶了新媳妇,生活幸福着了。村里好多人都参加了合作社,有了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合作社造林”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像贾引明一样,因参加合作社而走上脱贫之路的农户越来越多。2019年,全市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达1301个,吸纳社员34579人,其中贫困社员27135人,占入社社员73%。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前就能务工挣钱;挣了种树的钱,又挣管护的钱,还有补贴的钱,只要肯出力就能有收入,而且又学会了种树的技术,生活越来越好了。”

让荒山增绿,让农民增收,是吕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吕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响了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做好“增绿、增彩、增财”三篇大文章,让表里山河美起来、绿色产业“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目前,全市累计有2219个次合作社通过议标参与造林绿化,共承担造林任务247.66万亩,参与造林的务工人数5.6万人次,其中贫困群众4.03万人次,人均可增收6000元左右。

2017年《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状况全国最快”“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2017年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合作化造林模式被国家发改委、林业和草原局、国务院扶贫办等3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2018年吕梁生态脱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荣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吕梁最核心的生态竞争力和新名片。

塑造劳务品牌 助力脱贫攻坚

提起许艳萍的成功,是“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许艳萍在吕梁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从一名吕梁山护工蜕变为家政公司董事长,由金牌护工到被推选为省人大代表,见证了吕梁山护工的脱贫品牌之路。

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吕梁山农民走出大山,带着专业的护工技能,服务于全国各地,成为脱贫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张吕梁对外形象的“金名片”。

最初,吕梁推出发展家政服务业,并不被当地人认可。“就是保姆呗!”“不就是伺候人嘛!”……这种老传统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为转变思想,吕梁市委、市政府将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这一举措推向了脱贫攻坚重要战略位置,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挂帅的吕梁市护工护理培训就业领导组,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

4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一个核心、两个保障、三个关键、四个支撑”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保障”五大工作体系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工作链条。

如何让“三转婆姨”放心走出灶台,放下农具。我市相继出台了《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打响“吕梁山护工”品牌促进转移就业扶贫的意见》《吕梁山护工就业补贴办法》《吕梁山护工技能培训提升工程行动计划》等多个纲领性文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18周岁—52周岁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进行培训;整合各类培训就业资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达到4000万元以上;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贫困人口脱贫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吕梁山护工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正所谓“一技傍身好脱贫”,为了提高吕梁山护工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市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选定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吕梁卫校等11家学校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通过军事化、专业化、封闭式管理,全面开展养老陪护、病患陪护、家居保洁、母婴护理等技能专业培训,并将国学教育、职业道德、爱心教育、普通话教育、急救康复作为培训必修内容。

如今,以“诚信、勤劳、专业”为特色的吕梁山护工品牌已经叫响全国。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吕梁山护工近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1156人,实现就业26056人,其中贫困人口就业10414人,就业人员平均收入达4500元。

如今,“诚信、勤劳、专业”已成为吕梁山护工的精神烙印和文化基因。2018年,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

荒山变金山 “阳光”变银行

在兴县蔚汾镇一片空地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像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座光伏电站名叫千城村联村光伏扶贫电站,是兴县2018年实施的重点扶贫项目之一,装机容量1327千瓦,占地50.5亩,其收益将覆盖千城、程家沟、紫沟梁、上李家湾、兴业等五个贫困村。

“光伏扶贫是我们镇针对无集体经济来源的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推出的重要措施。”蔚汾镇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蔚汾镇按单村建站、联村建站的方式,共建设村级光伏电站7座,其中联村电站5座,单村电站2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总规模8842千瓦,收益覆盖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惠及贫困人口2292户6184人。

蔚汾镇光伏扶贫电站只是我市利用光伏产业助力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把光伏扶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推进,不断改革创新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和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形成了“一改、三降、五变”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市1365个贫困村每村每年村集体资产收入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办事没资金的难题,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服务贫困人口的能力。全市各贫困村新开发保洁、治安、护路、养老护理等公益岗位6.3万个,按照不同岗位劳动强度确定工资标准,每个岗位每月工资补贴50元至300元不等,按月计算、按季支付,解决了全市14000名有弱劳动力贫困群众无法转移就业难题。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联村电站153座、337.51MW,占村级电站总规模的87.3%。2017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市联村式电站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全国光伏扶贫联村式电站从吕梁起步。2019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光伏发电是环保型新能源,不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我市根据各贫困村人口分布、自然条件、扶贫对象和电网配套条件,确定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和模式,发展形成了“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资产收入、劳务收入、创业收入等,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动实施,如今的“光伏+”产业扶贫模式让火辣辣的阳光变成了沉甸甸的钞票,也让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方山县峪口镇桥沟村,220KW光伏电站项目利用光伏发电板周围闲置土地,建成了占地面积约30亩的11个反季节蔬菜大棚和11块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光伏+温棚种植”新模式。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村增加集体收入6.5万元,村民增加收入15万元,1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发展“光伏+劳务就业”模式。在光伏工程建设和道路修建、光伏区域除草、光伏板清洁等方面,就近使用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帮助周围农民增加收入,稳定脱贫;使用“光伏+美丽乡村”模式,将光伏电站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带动周边乡村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景点,这样既有效增加了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