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

岚县:生态扶贫奏响增绿增收“交响乐”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2020年06月21日 09:59:44 编辑: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尽管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吕梁已经过去三年了,但岚县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嘱托,在全县打响了生态优先、产业富民牌。

岚县探索形成了合作社造林、政府回购、群众获得收益的购买式合作社造林新模式,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32.97万亩,由102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实施,覆盖12个乡镇121个村16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5155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余元。

土豆登上大雅之堂

“交城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山药蛋。”这首由著名艺术家郭兰英演唱的经典民歌《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为许多人耳熟能详。歌曲中提到的山药蛋是马铃薯、土豆的别名,多年来土豆是吕梁老百姓家中最普通的粗茶淡饭。岚县土豆全国推广总部已经研制出了108道菜组成的“土豆宴”,使土豆不仅登上了高大上的大雅之堂,还拓展了“土豆+土豆种+土豆花(旅游)+土豆宴”全产业链,发展了优质土豆规模化种植、优质种薯基地、土豆花观光旅游、土豆宴农家乐旅游等产业,把群众带上了依靠土豆特色产业脱贫增收的道路,土豆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岚县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县扶贫主导产业,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县、一县一业先进县。全县紧紧围绕“户有半亩原种保优种、户均1亩一级种保增收、人均1亩绿色薯保脱贫”的发展思路,建成了20万亩无公害基地、10万亩绿色基地、1000亩有机生产示范基地和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全程可视化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成功注册了“岚县土豆”“绿禾”等马铃薯商标,全县脱毒种薯实现全覆盖。依托马铃薯产业,2016年,全县共有2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745户7952人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良好开局。2018年,约10000人依靠马铃薯产业实现脱贫,看似不起眼的土豆为全县脱贫摘帽立下了汗马功劳。

岚县河口乡王家村人康建福联合51户农民创办了王家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岚县建福千亩科技示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岚漪河”商标,陆续引进了冀张薯8号、晋薯16号、荷兰薯7号、青薯9号、冀张薯12号等土豆优良品种,年均种植原种1000多亩,一级种2000多亩,微型种100多亩,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年产量能达到1500多万斤。“2016年,我个人种植土豆40多亩,平均亩产4000斤左右,总产达到16万斤,仅土豆一项就收入9万余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旅游产业强县富民

“土豆花儿开,花海掩村寨。漫山遍野的土豆花,亮出了大农业新风采。铺天盖地的土豆花,捧出了山里人的情和爱……”一曲《土豆花儿开》唱出了岚县旅游扶贫的新风采。岚县以土豆文化为依托,以民俗文化、古城文化、秀容文化、红色文化为补充,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扶贫为抓手,着力将岚县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中国土豆文化旅游第一地、中国土豆花之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山西旅游新亮点、吕梁旅游新高地。

岚县河口乡全力打造土豆全产业链,开发土豆花海核心风景区,全面提升“土豆花开”旅游文化品牌。全乡稳定发展土豆3万亩,实施土豆花海核心景区改造升级,提升“土豆花开”旅游文化品牌。该乡在土豆花开核心风景区与209国道交汇处竖立了一块长2米、高3米,平台底座26平方米的“土豆花开风景区”标志石,栽植高4米的4株云杉,全力加强景区软硬件建设。在主会场王家村村口新建了圆木框架门楼、长约440米的圆木栅栏及2处王家村农家乐标志门楼,新建长约200米的农产品美食展示长廊。壮大了土豆产业,夯实了“土豆花开”旅游文化基础。

每年8月初土豆花盛开的季节,岚县“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就及时启动。在河口乡土豆花主景区,万亩土豆花漫山遍野,蔚为壮观。来自国内外的媒体记者、专家游客共聚一堂,享受着清凉盛夏,品尝着土豆美食,感受着自然风光,流连于土豆花海,体验着淳朴乡情。2017年,“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期间共接待游客31.26万人,全县旅游收入达4600余万元;2018年,共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拉动经济增长5.12亿元;2019年,来自国际国内的马铃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岚州,召开了2019年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进一步助推了土豆花开旅游产业发展。群众收入随之连年稳定增长,2018年乡村旅游带动王家村50多贫困户共250余人增收,平均每人增收1500元,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00余元,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有了可靠的保障。

沙棘种植增绿增收

发展沙棘经济林产业是岚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积极探索。岚县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与农户签订退耕地流转协议和资产收益造林合同,重点发展沙棘经济林。岚县建立了全国首个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全程跟踪技术指导,新建40个沙棘繁育全光雾化大棚,年产沙棘良种400万株,产值1200万元。未来三年,岚县规划发展沙棘产业 50 万亩,通过对沙棘根、茎、叶、花、果5个方面综合开发,预计实现沙棘产业收益25 亿元,使10万农民增收减贫,让绿水青山在岚县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王狮乡蛤蟆神村和界河口镇东口子村是岚县发展沙棘经济林的两颗璀璨明珠。

该县蛤蟆神村成立的“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全村退耕还林2254亩退耕还林地20年的经营权用于种植优质中蒙杂交杂雌1号沙棘,三年初果,五年进入盛果期,初步预测亩产沙棘果0.5吨左右,按市场价每吨6000元计算,每亩保底收入2000元左右。公司在沙棘林下套种了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形成了多元产业模式,给413户农户中的171户贫困户带来了多重收益。其中收益最大的是“别样红合作社”的51个贫困户社员。贫困户常从柱一人流转了19亩坡地给合作社种植沙棘,前5年每亩可以从国家获得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每年还能从合作社获取50元的保底收益。2017年常从柱参与沙棘造林获得劳务收入3000多元,之后他还可以在沙棘基地从事管护、剪枝、整形、收果等工作,一年至少能挣5000元劳务费。

界河口镇的“林得财造林专业合作社”是岚县较早成立的造林合作社,2017年春,该合作社承担完成1500亩造林任务,参与造林的38户76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劳务收入达43万余元,人均增收5000元。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算了一笔账,按沙棘果亩产0.5吨计算,每亩沙棘能收入4000元,“除了除草、剪枝等费用,每亩纯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