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政教·广告

李去平

“剪”下生花剪出美好生活

□ 文/图 本报记者 郭炳中

10月29日,霜降后的晋西北小城兴县,已然开启了入冬模式。

凌晨五点半,街头依然一片漆黑,人影稀疏无几。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开始下班,偶尔有包裹严实的晨练市民闪过,而此时有一位59的大姐,一如往常,已稳稳当当地坐在“工作台边”——一张陈旧的方桌和一把椅子,心无旁骛地进行剪纸创作。

一张张红纸,在她的剪子、刻刀下,很快变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剪影,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让人眼花缭乱。她就是目前定居兴县蔡家崖乡张家圪埚村的普通农村妇女李去平。

1959年出生于兴县瓦塘村的李去平,自幼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习民间剪纸。平日里白天在饭店打工,晚上和空闲时间她反复钻研剪纸技术。随着剪刀的起落,从她指间飞落出一幅幅别出心裁的剪纸作品。

沿着新建成的蔚汾南路,经过约二十分钟的车程,六时许,记者驱车来到张家圪埚村。经过一番周折,在村中的一个小山坡下,记者如约与前来迎接的李去平碰头。

在剪纸上名气日盛的李去平,处境却出人意料的令人唏嘘。院前是一个废品收购摊点,依山而建的两间平房,就是她的家。

形成显明对照的是,推门而入,虽布设极其简单,却犹如跨进艺术的殿堂,房间的炕头及墙壁上贴满了她构图新颖、技艺传神的剪纸作品。

她用一把剪刀和一双巧手剪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和美好生活。装裱好的、零散的剪纸作品堆积如山,幅幅足见其刀法细致娴熟、纹络精心别致、线条优美流畅,尤其是她剪刀下刻画出的各类动物惟妙惟肖,举手投足都透着灵气。

李去平说,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逢年过节,过去人们习惯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把节日气氛渲染得喜庆而浓郁。而现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更喜欢将具有民俗感和时代感结合的剪纸艺术作品装裱悬挂于室内。

李去平的剪纸艺术,源于生活,取材广泛,涵盖了民俗文化、历史人物、革命烈士、古代仕女、花鸟鱼虫等,风格朴实优美,风韵自然清新,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中有表现劳动人民丰硕成果的,有展示动物嬉戏玩耍的,有刻画历史故事与神话人物的,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内在的蕴含。

几十年来,凭着心灵的感悟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她的剪纸水平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虽然已近花甲之年,但她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作激情不减当年,拿起剪刀来游刃有余,每年要用去近千张红纸。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尽管收入十分有限,生活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连红纸都买不起,但这些“拦路虎”从来阻挡不了李去平热爱剪纸的热情。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 她积极参加县里的公益活动,义务为留守儿童学校上剪纸课,还不时受邀去太原、忻州等地免费讲课授艺。特别是最近几年,她的作品也日益精进层出不穷,先后创作了《十二生肖》《十大元帅系列》《伟人毛泽东系列》《福喜寿系列》《花鸟鱼虫系列》等百余种以红色革命题材为主的作品,先后有多幅作品在省市县非遗作品展中出展,并获多项奖励。

李去平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她现在还不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但剪纸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她从失去爱人的悲痛欲绝中振作起来,是剪纸给她的日子带来幸福快乐。

“下一步,我将围绕“中国梦’ ‘不忘初心’等题材,始终不渝用剪刀和巧思妙想把这门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努力宣传晋绥红色革命精神,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采访结束时,李去平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