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郭明和他的郭氏树皮画

□ 卫彦琴

2023年03月25日 10:28:32 编辑:成柏

一、耳濡目染 激发兴趣

时值纪念人民作家马烽一百周年之际,我采访了马烽先生的亲外甥,郭氏树皮画非遗传承人郭明。郭明老师家在交口县桃红坡镇的石疙瘩村,多年来默默献身于自己钟情的非遗艺术,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执着追求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从郭明的祖父起就与树皮有了不解之缘,郭祖父也是村里的一位手艺人,经常把山里捡回来的树皮和树根,制作成一些美观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家里的烟灰缸,垃圾桶,簸箕,食盒都是祖父亲手制作。到了父亲这一辈,就开始用剪拼粘等简单的技法,把树皮做成一些造型美观的儿童玩具和家里的装饰品。

白桦树皮层次分明、颜色渐变,是制作树皮画的绝佳原料,郭明记得小时候父亲就会在劳作之余,将白桦树皮揭出层次,再剪刻粘贴为画。从儿时起,郭明就常被父亲那双神奇的手“吸引”,仿佛自己想要的玩具,都能从父亲手里“变出来”,父亲拥有能让枯死的树皮“起死回生”的魔力,还能让“张牙舞爪”的树根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由崇拜到着迷,从着迷到追逐,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郭明就表现出对树皮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和较高的艺术天赋。

“其实,我喜欢上树皮画,主要是源于家庭的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父亲和舅父马烽。”在采访中郭明说。在大众视野中,马烽是知名作家,是山西文学的一张名片,可在郭明眼里,舅父马烽就是位“无所不能”的艺术大师,不仅文章写得好,对各种民间艺术有独到的见解,而且擅长手工和绘画。“舅父生活简朴,我影响最深的是舅父那个从不离手的水杯”“其实就是一个罐头瓶,是舅父用塑料绳亲手编织的杯套”“舅父手巧,做木活、打竹帘、纳鞋底、画画样样都行。”郭明说。儿时的郭明,常跟着母亲去舅父家,闲暇时,舅父也会教郭明做一些漂亮的手工,聪明的郭明也一学就会,深得舅父喜爱。后来舅父又给郭明介绍了太原的一位知名画家,指点他美术,为郭明后来制作树皮画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郭明对文学的兴趣,也源于舅父给他讲的“四大名著”里的故事。随着郭明慢慢长大,自己便开始读舅父写的书,有时还要帮舅父誊抄作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文艺的种子在郭明心里扎下了根。

二、自然生态 传承创新

交口郭氏树皮画产生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交口县是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群山连绵,森林广袤,树种繁多,为制作树皮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本地气候寒凉,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过去当地居民一直生活贫困,只能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用桦树皮加工成水桶、食盒、烟灰缸等器物供生活所用,有时也捡拾一些老朽的树皮制作成画,变废为宝,做装点居舍美化生活环境之用。郭明是在学习掌握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不断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结合自身擅长的书法、绘画手艺和当地剪纸、面塑等民俗文化中的精髓,经反复探索实践,最终创立并传承发展至今。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皮和树叶一样各具情态,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树皮。那些老朽脱落的树皮,和地面上的其它景物一样,具有自然美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便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树皮画艺术。树皮画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绘画艺术,可以说“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制作成功的画作栩栩如生,浑然天成,是一种“天人合一”“与天同创”的艺术,具有天然情趣。这就使树皮画具备了取料于自然,匠心独运,一法一景的特点。

交口郭氏树皮画具有用料特殊、技艺特别、效果特异三大特征。一、郭氏树皮画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天然脱落的树皮在色彩、纹理、形态方面,丰富多样,具有原生态、纯天然品质,制作成画不变形、不褪色,满足了现代人向往自然,追求原生态的审美情趣。二、郭氏树皮画工序特别,通过选、拼、 剪、粘、刮、雕、烙、画、贴、压、装等十多种工艺流程和创作技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树皮原貌,制作成画质感强,有浮雕式的立体艺术效果。三、效果特异,郭氏树皮画由于充分利用树皮本身具有的自然色彩、天然纹理、疤痕印迹,多样形态和苔藓附着等特征进行艺术表现,具有古朴、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

由于郭氏树皮画以最大程度保持树皮自然本色、纹理和形态为创作基本原则,画作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以高山流水、苍林云海等为主要内容,因料作画,以形造景,一画一景,各不相同,所以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郭氏树皮画以黄土高原吕梁山区为土壤,充分展示这一方人民群众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郭明,一直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坚持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活态存在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美术项目,为繁荣交口地域文化艺术做出了独特贡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兴起修窑盖房热,人们乔迁新居挂一幅树皮镜画,美化生活,赏心悦目,使正当青年的郭明找到了发展方向。郭氏树皮画制作曾一度进入高峰期,从农村走向城市,郭明曾携树皮画作先后参加省二轻交易大厦手工业作品展销会和省首届春笋杯家庭音乐会,受到广泛好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材质的艺术画令人目不暇接,加之树皮画一画景,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不能批量生产,费时费力,难以在一段时期内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老一辈传承人都已年逾花甲的情况下,不易吸引新一代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精雕细刻 苦中有乐

说起对于生活的认识,郭明说,“我这一生是被命运捉弄的,从小我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在美术上有所发展,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山西省艺术学校,但是由于体检是色盲被劝退;同时我也是被命运眷顾的,虽然一直生活清贫,但是我一直在做我喜欢的事,做树皮画,拍微电影纪录片,写民间故事,而且能用此养家糊口,乐在其中,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说起自己与树皮画的故事,郭明苦中有乐。因为做树皮画工序繁杂,而且有“一着不慎,满盘兼输”的郁闷。做树皮画的第一步就是进山捡拾树皮。为了做到绿色环保,除了具有韧性的桦树皮可以在每年的六月份剥一些,还有利于树木生长外,其余所用的树皮材料都是捡拾的脱落于树根底部的老树皮。山里的路崎岖不平,摔跤是常有的事,遇到冬季下雪,有时冻的腿脚都僵了。碰破头、扭伤脚,是家常便饭,但当自己终于捡拾到一些钟意的树皮,沮丧马上又被想象中的锦绣山河冲淡了。

费尽千辛万苦捡回来的树皮,就可以进行树皮画制作的第二步分类整理了。整理树皮的过程,也是个精细活计,要根据不同树皮的不同特性,比如弹性、形状、色泽和纹理,再结合自身的艺术审美和想象,进行分类整理 ,这个在外人看来又脏又累的活,却经常让郭明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整理好的树皮还要进行第三步的防腐压平处理。由于脱落的老树皮会有蛀虫腐蚀部分,需要先用小铲子刮掉腐蚀废弃的部分,再经过蒸煮,暴晒,压平定型以后,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树皮画不变形,不掉色。第四步才是选皮量材。这个过程体现了树皮画的核心理念,依树皮本身的色泽、形状、纹理,量皮作画,选皮制景。第五步是设计构思,郭明说,“设计构思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题相形,即根据自己预先想好的主题寻找合适的树皮材料作画;另一种是看皮制画,就是根据树皮的特征去确定主题,有时一些不起眼的树皮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步充分展示设计者精巧的构思和审美情趣的高低,对画作水平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第六步剪摆堆拼和第七步刻烙画染,是制作树皮画的核心技艺环节,先在一个背景材料上画好自己设计出来的图案,然后选择合适的树皮去拼凑,还要对一些特殊部位做特殊加工,形成大致的图样主体框架,这一步精细的做工,如果一不留神也是“伤痕累累”,他手上的一道道口子就是一不留神留下的辛苦见证。进入第九步点缀修饰的主要目的是,使图样更加丰富,细节更加生动。主要采用一些云雾、花草,等来进行烘托点缀,力求呈现出厚重、立体、古朴、自然的效果。树皮画的最后一步就是装框成品,就像国画中的装裱一样,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根据画作主体制作好的边框,能为整幅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提升画作的整体艺术效果。

慢工出细活,这些让人赞叹的树皮画里,凝结着郭老师的多少汗水和心血,里面又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苦与乐。

四、匠心传承 天宽地阔

对于树皮画的今后,郭明说,“特别是树皮画申请市级非遗成功后,我对树皮画的传承发展更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决心要把它好好传承下去。”

这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在哪里洒下汗水,哪里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在艺术的土壤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将“树皮画”精心培土、施肥、浇灌,使其在大山深处日益繁茂,长成一枝艺术奇葩,结下丰硕果实。由于材料限制,树皮画一般以小幅山水画见长,郭氏树皮画在郭明的努力下,力争突破常规,尝试创作一些表现祖国壮美山河的巨幅作品。其作品《万里长城》就是采用粗糙厚实的树皮制作出坚实雄奇的山势走向,再用纹理清晰细腻的树皮制作连绵起伏的山峦,加之韧性较好的桦树皮刻画出高耸烽火台和蜿蜒盘旋的城墙带,其间又用苔藓点缀植皮和草坪,采用国画的水墨技法,和留白的呈现方式勾勒出云雾缭绕的意境,产生了立体、逼真、雄浑、壮美的视觉效果。其作品《黄河魂》展示了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激荡人心的气势,用粗糙坚实的老树皮做山石,用刨花皮做水浪,充分利用刨花皮的自然形态、色泽、肌理展现出黄河的精神和气韵,传达出一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意念。这两幅浮雕式的作品在2022年吕梁全市文化艺术能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又代表吕梁市参加山西省决赛获得优秀奖。

艺术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位农民艺术家,这条路尤其艰辛。“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下海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我也动摇过,但是一想到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就要在我手里终止,我就辗转难眠。”郭明的话也说出了很多民间艺人面临的困境——改善生存条件和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郭明老师也在不断探索,他也提出如何让树皮画非遗进校园,如何让自己的树皮画走进千家万户等。

说起家人的态度,郭明笑谈,“我老婆最初也反对,但后来也被我的痴迷和执着打动了,从被动接受到心甘情愿的支持,我也很感激我的老婆,没有她的支持,没有她这么多年愿意和我一起在清贫中过日子,我坚持不到今天。”

像郭明一样的民间艺人,就是凭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脚踏实地,在家乡、在大山深处,在理想的道路上,慢慢走出了一条通往艺术巅峰的康庄大道!我们相信凭着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在这个鼓励“万众创新”的时代,一定能走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也期待社会各界能支持他们,让这些美丽的艺术之花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