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清明节文化漫谈
□ 程建军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吕梁各地过清明节有很多讲究,值得大家关注。
清明节习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在这个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里,人们在传承里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
按照旧的习俗,吕梁人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再在坟地里把饮食泼撒一点给祖先,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还有一种纸扎类旗幡祭品,这是一种用红、绿、粉、白、黄等颜色纸间夹起来,剪成长条丝带状挂在坟顶的纸钱,寓意逝者后继有人,人丁兴旺。
除了祭祖和扫墓,岚县有的忠孝人家还要在这天为祖宗立碑以作纪念。
今天社会,由于移风易俗等观念的普及,在清明节前后,人们更会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或者在网络灵堂开启“云祭扫”,以寄托对先人和对革命烈士的怀念。
这一天,吕梁民间除了祭祀祖先的活动之外,也有祭祀神仙的活动。方山一带有祭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祭祀王母称作“蟠桃会”。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除了农事匆忙之外,清明节还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吕梁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吕梁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当然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在清明后一天,吕梁人要接女邀婿回家,俗称“清新火”,以折柳枝乞新火象征亲人热热闹闹的团聚。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清明时节,人们多会在门上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民间传说,插柳具有驱虫辟邪之效,柳条有驱鬼驱虫辟邪的作用。
这一天,吕梁人除了将其插于门上之外,还折一束细嫩的柳条握在手中当笤帚清扫土墙,一边扫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清明柳,扫墙头,蝎子蚰蜒上山走。”大人们折柳枝,孩童们也紧随其后跟着学,不过,小孩们折下柳枝纯粹是为了玩,有的是拿在手里当鞭子甩,有的是编成柳帽戴于发间,有的是拧成柳笛乱吹一气。
“清明一百五,不戴柏叶不得活”,意思是从上年立冬开始到寒食节基本上是105天左右,有戴插柏叶辟邪的习俗。
山西民间寒食禁火的习俗多为一天,但吕梁岚县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扑火日,一百五日,寒节日。
清明节的前两天,岚县人称之为扑火节或者泼活日,家家中午要吃扑火面条,煮好后夹几根面条向灶火中扔,以示扑灭大火,解救介子推母子脱困,当然也有祭奠的意思。这是岚县人为纪念介子推的一次活动,所以称为扑火节。
扑火过后的第一天称为一百五日(头一年的冬至节到第二年的清明前一日,正好过了一百零五天),此日意味着寒天过去,春天真正来临,这一天要人们要大开门户,晾晒被褥,称为晾百病。中午要吃一种叫火烧的饼子,称为去百病烧馍馍。有的人家也会用土豆泥和莜麦面和起来摊这种煎饼,因此这种馍馍也称之为烧山药馍馍,这是我小时候难得的一种美味。
相传,这一天又是天聋地哑日,婚丧嫁娶,起房盖舍,百无禁忌,什么事也可以做,所以这一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很忙碌 。
风吹一百五,雨洒清明节,这才是一年风调雨顺的好兆头。在这一天,岚县大部分人家中午吃油炸糕,以示好运年年,步步高升。
某年清明时节,大唐代诗人杜牧有幸路过汾阳杏花村,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的“细雨”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更写出了清明节与汾酒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照寒食节习俗,寒食节要禁烟,也就是要把火熄灭。古代生火并不容易,因此要保留火种。但是人们又担心使用烧得太久的火会致病,于是经常便要灭旧火,改新火。《周礼》记载有“四时变新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栖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后来改成一年一次的寒食节改火。所取之火便叫新火。有人说,寒食的实质在改火。那么,换新火便是有神圣意味之事。
一到清明节,便到了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节,大地解冻,万物苏醒。只有这时,岚县的居舍里才能停烧炉火,换用春天的新火,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春天的温暖,所以清明节就意味着一年意气风发的开始。
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清明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吕梁人称此日为踏青节——有踏青、打马球、打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
综上所述,在吕梁人看来,清明节地方风情极其浓厚,既有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真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节日。
清明节饮食习俗
“三月寒食又清明,燕子挂满疙枣林”,吕梁民俗家家要蒸寒燕——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可作为祭品祭祀先人,也作为礼品送人。这既表达了对故人的一种怀念,又是一种礼尚往来的美食文化。
在临县、岚县等地的农村捏燕燕则更有讲究,分老燕和小燕等形制。“老燕”形制特殊,送长辈表达孝心;“小燕”活灵活现,送小孩表示关怀,其中也含着对小辈将来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的期望;一只老燕身上爬满了小燕,就寓意这一家人儿孙满堂,也祝愿老人长命百岁。还有给老人送“寿桃”,寓意长寿;给媳妇吃“石榴”盼生贵子;给小孩吃“小猴”,使其聪明活泼。清明节吃不了的,串成长串,晾干挂墙上,成了观赏品。这些形形色色的燕燕象征着人们对故人的怀念,寄托着人们对春天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憧憬。
此日,柳林人和汾阳人必塑的燕燕是“蛇盘兔”,蛇和兔缠绕在一起,分别寓意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表达孝道之心。也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还有最重要的两种燕燕是“子推燕”和“打燕人”。“子推燕”为纪念介子推,上下两层,上为家庭成员属相,下为包入三颗红枣的三角形状,两种面塑组合而成。“打燕人”呈人形状,四肢伸展,面容姣好。“子推燕”和“打燕人”按人口分配,每人一对。燕燕蒸出后一般用红色点染增色,栩栩如生。稍微晾凉后用粗线间夹红枣穿在一起,置“子推燕”和“打燕人”为最顶端,一般为16个,少的14个,10个或更少,然后悬挂于墙上或门头,顿觉春分拂面,生机盎然。燕燕还在亲戚间互相赠送,给未过门的准新娘送燕燕,是当地清明节的一大习俗。
岚县面塑中形形色色的吊供、摆供、小供、大供。大供,更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清明祭品之一。
心灵手巧的吕梁人捏的虽然是小小的面燕,传承的却是流传千古的尊老爱幼家风。
在岚县,清明前后人们要做三件事,一是捏寒燕燕,二是串寒避避,三是缝寒鸡鸡。据说,这样做都是是为了逼邪气。
岚县的女人们特别善于串寒避避。每逢这几天,她们会从自己的针线包里,把平时积攒的各种碎布头剪成小方块,再用干蒜苔梗或者丝线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再用长一点的布条垂成花花绿绿的胡须,给小孩们戴在胸前或头上,给大人们戴在腋下。
和串寒避避一样,缝制寒鸡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女人们在黄布里面填入五谷,再把布把鸡冠、鸡眼、鸡嘴、鸡腿、鸡尾巴做好。男孩的帽子上缀寒鸡鸡,女孩的肩膀上缀寒鸡鸡。这是意思用公鸡啄食毒虫,提醒大家要防病防害,可见吕梁人很早就有了祛病防疫祈求平安的观念。
这一天,吕梁有的地方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柳林人习惯生绿豆芽,因为此物清热祛火,口感生脆,可凉拌,可热炒,主要是有根须,寓意子孙繁茂,人丁兴旺,是家家户户清明必备的食物。
此日,吕梁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细沙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禁火的食品,称“面豆豆”,岚县人称之为“炒疙瘩儿”。
交城、文水一带的一些山区乡村,在这一天,则喜全家吃炒面——即玉米、黄豆等五谷杂粮炒熟以后拌红枣,磨成面粉,吃时搅到稀饭里,搅成硬糊状,即古代所说的 “糗”。此物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易贮存、易携带,干食或以茶、汤拌和食用皆可,非常方便,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民间还有三条腿炒面、五条腿炒面等说法,这是吕梁农家发明的小杂粱创意性的吃法,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饮食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吕梁炒面是比美国压缩饼干还厉害的食品,作为抗美援朝上的功臣,为中国革命做过巨大贡献。
作为清明时节的独特吃食,黍米面摊黄承载了吕梁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摊黄也称“黄儿”、“摊饭”、“折饼”。其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子面、高粱面、荞面,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
为什么叫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叫黄儿,可能是因为从它颜色叫起来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又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摊黄儿。至于,叫折饼就好理解了,顾名思义,对折的饼子,所以叫折饼。
母亲摊的黄儿甜的甜,咸的咸,放三四个月不变形,不变质。晾干的黄儿,吃起来“圪嘣嘣”,清脆响亮,满嘴米香,可与现代的干脆面、饼干媲美,而且是无污染、环保、纯天然绿色食品。尤其是冻黄儿水水,酸酸甜甜,再搭点冰碴,爽到极点,令人至今回味。
清明节这一天,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而吕梁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方言称之为“窟垒”),吃起来软美可口。
寒食既合时令亦寄情怀。我见过的一位云游僧人说:“可能是过去的苦难太深重久远了,吃饱吃好一直是奢侈的,所以各地的节日总是和吃连在一起。无论南方的青团、清明果,还是北方的寒食,古人可能就是想把好吃的献给祖先,然后自己也好好吃一顿。对现代人来说,少小离家老大难回,这些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则是我们人类对童年、对故乡的回望,以此慰藉成年人的乡愁。”。
结束语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可以说是最特别的节气。在这个节气期间,纪念先祖故人的慎终追远与感受生机勃发的清和景明奇妙地始终紧密融合在一起。
人们感佩介子推对国家的忠、对父母的孝,便以清明节来弘扬忠孝结合的优良品质。再加上中国历史悠久,因此,清明节期间这种慎终追远的情怀,在民族感情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明节俗丰富,具有更多元化的文化负载。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凸显了鲜明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康体健身特色,具有对人的身心进行综合性调试的价值功用,以致清明节俗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浓浓的乡土味,厚厚的黄土情。因了上述种种,清明节在吕梁就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作为几千年来吕梁传统优秀文化积淀的结晶,清明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一起来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