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说说临县话里的“圪”头词

□ 李海光 李希望 李辰龙

2023年04月08日 15:19:44 编辑: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山西方言简称晋语。晋语是指山西、陕西、内蒙、河北、河南等地保留有入声韵的方言。“山西方言在我国北方方言里是比较复杂的,”“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所长李荣总序《山西方言志丛书》的观点。

“圪”头词是晋语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在晋、陕、蒙的大部及冀、豫的部分乡村广为流传。“圪”字是古代汉语的构词形式在今天方言中的遗存,最早见于《庄子·天运》中,汉代《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有,宋元明清的小说、杂剧、传奇里时有所见。圪,《说文》云“墙高也,”《广韵》曰“高土,”组成的词“圪垯、圪堆”等都与土有关。“圪”头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洪流中,由单纯圪头词类推产生的,加‘圪’是晋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方式。”“圪”是一个构成词的语素,只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没有语法意义,既不能表示词性,也没有其他语法功能,通常只做词头、词嵌,但有“万能”的构词功能。“圪头词在表意上多数含有称小、动作行为的幅度小或短暂性,表示稍微如何,都具有口语性色彩。”临县话里的圪,读音是阳入声收尾,语音特点为急、促、短,这对表达小、少、短、侯、轻、微等意义是很适宜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官话方言区的圪头词有:圪巴、圪节、圪崂、圪料、圪蹴、圪溜、圪针、圪赖、圪靠、圪嘴、圪囊等。内蒙古土默特清代契约文书中有“圪洞、圪料、圪梁、圪峁、圪嘴、圪塄、圪堆、圪尖”等地理街道名称。“‘圪’是一个构词语素,由它和其他语素合起来构成的‘圪’字结构在晋语中以其全区性的分布范围、较高的使用频率、独特的结构类型、惊人的内部一致性成为该方言语法方面的标识之一。”临县“圪”头词的数量和语言覆盖面大得独特,是晋语中的典型。

“圪”头词在临县话里的广泛应用

《山西方言志丛书·临县方言志》载:“临县具有悠久的历史。1961年,在县境曜头乡石家塔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说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民国六年《临县志》述:“临僻处山陬,”“自赵、韩、魏三分晋地,秦赵相攻,始有蔺、皋狼等名。由今考之,二地当在县境东南、离石西北。”“蔺、皋狼之名,见于《春秋》《国语》,名称最古。”“魏、晋、齐、周,离石以西,匈奴窃据百余年,不奉正朔。”“后汉永和五年(140)九月,以匈奴寇掠西河郡,南徙五百九里,治离石,领十三城,蔺、皋狼平周在,省临水。”“永兴(304)初,匈奴左部帅刘渊据离石称汉(在今离临之间)。”“其后,地入石勒。”“石勒改为永石郡,蔺、皋狼隶焉。”“晋兴以来,离石以西均为匈奴攘据,朝秦暮楚。”

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的临县,依山傍水,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均为山西省第二,在29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西南北中的民俗略有差别,语音稍有差异,但圪头词的运用却相对统一。“圪”在临县话中的出场率像“的”在现代汉语中的出镜率一样,高得让其它字羞于相比。“圪”与黄河文明同在,与吕梁文化共存,沁入临县人的骨髓中,融在临县人的血液里。临县人有话便圪,有圪才话,无地不圪,无人不圪,“圪”是临县话的标志。临县的山水草木飞禽走兽都是在“圪”的韵律中循环的,鸡与人类最典型的交流语都打上“圪”的烙印:公鸡打鸣,“圪圪明—圪——;”母鸡下蛋,“圪蛋—圪圪圪……”

临县话的主要语法特点可概括为:“圪”头词的运用广泛,重叠式词韵味深长;传承古汉语的成分较多,保留古代的入声字(阴入阳入),现代汉语的韵母前后鼻音分得不清,四声的阴平阳平读得不准。本文只说临县话里的“圪”头词(例词以词根首字声母为序,注释仅选本义或引申义之一;暂未找到本字者,以同音近义字代之)。

地名是方言的固化缩影。梳理新版《临县行政区划图》,23个乡(镇)1027个自然村中,16个乡(镇)的65个村名(行政40,自然25)嵌圪字。以“N+圪垛、N+圪台、N+圪堎、N+圪垯”,且N是“姓氏+‘家’”为主要特征的村名46(垛21、台12、堎8、垯5)个。三交镇10个带圪村名中6个是“N+圪垛”;安业乡4个村为“N+圪台”;林家坪镇“N+圪垛、N+圪台”的村各3个;刘家会镇有前、后、中圪地峪,上、下王家圪垛。

临县的地名中,圪字更“活跃”,一个村就有X个嵌圪的地名,圪陡焉、圪溜咀、圪台上、圪麻岭,屡见不鲜。基本命名方式是N+圪垯、圪垛、圪台、圪堎、圪壕、圪峁、圪钵、圪洞、圪梁、圪蛋、圪咀、圪崂,而N是植物名称,甚至庙宇名字。临县老县城有圪垯上,今县城有圪垯巷;乡村带“圪”地名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圆圪蛋、中圪垛、庙圪蛋、柳树圪垯、杨树圪垯、椿树圪蛋、瓜地圪梁、戏路圪洞、老爷庙圪巷、娘娘庙圪洞……

临县圪字地名与北京地名同理。北京地名有:北圪垛、圪塔头;村名里“李各庄”式较多,命名方式是“姓氏+各庄”,姓氏有李、杨、祁、梁、康、崔、庞、程、聂、岳、石、善、南等,“各庄”之源或为“圪庄”。

临县嵌圪地名与山西地名同源。三晋其它地方的地名也是典型的“圪”不相让。太原村名圪僚沟就是一例。圪僚沟村位于太原西山脚下,地处丘陵地带,土沟弯弯曲曲,原来长满荆棘,当地称“不直”为‘圪僚’,故名;869路、876路、75路公交车均从圪僚沟村停保场始发。尖草坪区南寨街有圪垛村、东圪垛村;万柏林区王封乡有圪垛村、西圪垛村;古交有张山圪垛、孙家圪垛、端端圪垛、苇圪垛等村;阳曲有官圪垛、清徐有圪垯儿、娄烦有大圪垯和塔圪垯村。

《临县方言志》记载:临县方言的“圪”字为入声字,其基本用法有两个,一是表音的,作词头或词嵌,二是带有副词性,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第一种用法是最根本而广泛的用法,作词头或词嵌,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和四字格成语。“圪”起表音作用,本身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

用“圪”字作词头或词嵌构成名词

构成名词。圪梁,圪钵(坑),圪糁(颗粒),圪蟆(青蛙),圪包(包儿),圪宝(蟾蜍)。

用“圪”字作词头的名词,表示球形、叉形、块状、针状、丝状、碎粒状、土丘、土岗等。有的可以带子尾,有的可以儿化,词义不变:圪蛋子、圪堆子,圪揽儿、圪包儿;也有的带子尾或儿化后改变了原意,“圪台”指宅院中家门口的高台,“圪台子”泛指一般的台状物,“圪台儿”专指为攀登陡坡而戳成的脚登台。有的在发音习惯上必须儿化,不然说起来拗口:纥縫儿(扣子),虼努儿(蝌蚪)。这类名词在表示细小、亲昵的感情时,词根往往重叠:圪梁梁、圪堆堆、圪湾湾、圪膝膝、圪尾尾、圪臂臂。其中有些词重叠后意义改变了:“圪蛋蛋”,不再泛指圆形的东西,而是特指葬礼上的一种圆形小白面馍,俗称献圪蛋蛋;“圪节节”不再特指树木生枝的地方或砍掉旁枝留下的小头儿,而泛指小节状的东西。

用“圪”作词头的名词,有的前面可以加上名词或形容词,成为更多音节的名词:肉圪蛋肉球,杨木圪揽杨木杆,洋槐树圪针槐针,出产新圪包很新的包。

例词:圪膊(手臂),圪膊(弯人的大胳膊与小胳膊相接的弯处),圪疤(伤疤),圪(袼)褙(用浆糊粘成的纸或布片),圪坝(山梁分出的平缓坡地),圪钵钵(小坑),圪泡(水泡),圪垯(块状),圪蛋(大块),圪堆(堆积物),圪洞(有顶的过道),圪笃(拳头或类似物),圪堆堆(堆集起的小堆),圪羝(种羊),圪垛(突出处),圪筒(中空圆形物),圪垛垛(突出的较小部分),圪桃(核桃),圪图图(脸上酒窝),圪兔(猫耳朵),圪堎(土石埂),圪堎上(大门外的地方),圪崂(狭小空间),圪旯(狭小角落),圪狸(松鼠),圪榄(作物的茎秆、木质长棍),圪燎(煤燃后的炼结物),圪燎坡(灰渣堆积处),圪栳(柳编圆柱容器),圪肋(痒痒),圪梁梁(小土丘),圪壕(沟壑),浑圪溜(光身子),圪壕壕(长形凹陷),圪尖(尖锐物),圪卷(卷起的圆形物),圪节(茎秆结节部位),圪节汉(有节气的人),圪截(一小段),圪夹窝(腋窝),圪纠纠(小辫子),圪渠(小壕),圪峠(大深坑),亲圪蛋(宝贝昵称),圪星(xi)(火星),圪膝(膝),圪桩(高出地面的竖立物),圪针(植物的刺),圪渣(残渣),圪枝(植物的细小分枝),圪折折(折痕),圪锥(锥形物),圪蚤(跳蚤),圪绌(皱褶),圪杈(树杈、×),圪虫(虫子),圪槽槽(凹槽),圪搓搓(手搓的长条面食),圪尾(下巴),圪弯(弯曲处),圪洼(低洼处)……

用“圪”字作词头或词嵌构成动词

构成动词。圪滴(撒娇),圪杀(包圆儿),圪汰(打饱嗝儿),圪低(俯首),圪叨(小声商议),圪擞(缓慢做事)。圪缀动词前,大多表示动作幅度较小,运用时常须带上补语:圪捞一下、圪擞一会儿、圪低下来等。这类词都可以重叠,表示动作不仅幅度小而且持续时间短,有“一下、一阵子”的意思:圪叨圪叨,圪蹴圪蹴蹲一会儿。部分词的词根还能重叠构成“圪AA地”式,表示“……的样子”,在句子中作状语:圪滴滴地,圪扭扭地(忸怩)。

例词:圪蹦(小跳),圪皮(拖延),圪爬(慢慢地爬行),圪眯、圪曚(小睡),圪喕(mia)(说一声),圪呡(小酌),圪觅(塞进),圪磨(磨蹭),圪缚(缩骨闭气),圪扶(稍扶一下),圪翻(翻转),圪动(稍微挪动),圪顶(顶账,稍微顶动),圪躲(短时躲藏),圪炖(文火炖),圪等(等一下),圪团(身子卷曲),圪推(幅度较小的推动,推迟),圪退,圪舔(用舌头舔一点),圪嗒(商量),圪挑(挑拨),圪脱(偷懒逃避),圪躺(稍事休息),圪脑(装着不吱声),圪念(小声念叨),圪扭(扭捏),圪挪(小幅挪动),圪撵(慢追),圪捻(搓绳线),圪押下(偷偷截留一点),圪溜(偷的走),圪揽(用绳线稍加捆扎,翻炒),圪裂(扭伤),圪肋(使之痒痒),圪遛(随意走走),圪瞭(远看),圪挂(挂住,惦念),圪拐(拐骗,变向),圪哄(安慰),圪哼(呻吟),瞎圪诈(藐视说话的人),圪蛔(虫子蠕动),圪搅(搅攉),圪挤(拥挤),圪卷(卷起),圪夹(双腿并拢或胳膊贴肋夹、指头并拢夹),圪蹴(蹲下),圪绞,圪礘(qi)(使湿物干了),圪且(将就),圪揱(xiao)(小幅撬动或搬动),圪歇(歇一歇),圪熏(呛鼻子),圪浠(下小雨),圪诈(诈唬),圪整(zhei)(化零为整),圪煮(稍微煮),圪装(假装),圪粘(粘糊),圪拽(轻微拉扯),圪眨(眨眼),圪转(转悠),圪吵(多人谈论),圪串(游串),圪揣(揣摸),圪尺(男子小便),圪碜(碜牙),圪涮(水涮),圪闪(迅速躲闪),圪扨(转个方向),圪绕(不直行),圪阮(细嚼),圪揉(轻微揉搓),圪让,圪攒(积攒),圪囋(语快刺耳),圪坐(小坐),圪走(慢走),圪凑(靠近),圪促(中间距离小),圪搓(来回搓),圪摇(松动,不稳当),圪葳(慢慢挪动),圪挨(稍微挨住),圪窝(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