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从走路到坐自家车

□ 韩长绵

2023年05月17日 13:47:52 编辑:

1952年到1955年,我在当时的辽西省会锦州市读初中,学校距离我家50华里,那时候没有公交车,所以上学、放假、节假日的来来回回,都要靠步行,由于年纪小,走走歇歇,往往要走上十来个小时,才能到达。在读书的三年里,往返于学校与家不下几十次,粗略地计算一下,步行距离超过了5000里,因此同学们在毕业临别之际,戏谑我小小年纪竟走了半个“万里长征”。

1956年我在本溪市读中专,年初放寒假回家,在锦州下火车后,亲戚告诉我往咱家的方向有公交车了,每天早晨发车,可以坐到麻地,剩下的二十里山路还得步行。但这毕竟是个好消息,可以节省多一半的脚力。从那以后,无论我在读书期间,还是进机关参加工作后的每一次探家,我都可以在这五十里距离中,尽享三十里乘车的惬意,减免一大半的腿脚之苦啊。

记得1956年第一次乘坐的公交车是敞篷卡车,没有座,只能站,大冬天的人们在车子的颠簸中相互拥挤着取暖。不知从哪年就换上有篷的车了,在我1960年工作后头次探亲回家时,乘坐的就是中巴车了,那要比敞篷车舒服多了,不仅有座可坐,同样是冬天,车里却温暖如春。只是以后的几十年里,除了车子变大、车次增加,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每次回家,还都得用步来量那二十里山路,每走一次,都要和家人发一些牢骚,埋怨家乡发展得太慢。

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从山西回家看望患病的母亲,又一次乘坐公交车,买车票时,人家告诉我根据你家的地址,可以买到牤牛屯了,这样我就又少走七八里山路了。原来,往我家方向的公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又炸开了一道山梁,坦平的公路就距离我家又近了一程,我是又激动啊又高兴,逢人便夸耀家乡的变化。

然而,更高兴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当1996年我再一次回家时,一出火车站,看见迎面举着地名牌的小巴司机们争相招揽旅客,我很快在众多牌子里找到了我家东团的村名。司机师傅满脸喜悦的对我说,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允许私家车上路拉客了,我们这些小巴车灵活,乡村的沙石路都可以跑,不然你们家那小山沟再有十年也通不了公交车。我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我终于不用走路就能乘车直接到家了。

再一次让我惊喜的是2015年那次回家,来接站的侄子直接将我的两个提包装入了一辆小轿车的后备箱里,然后打开车门请我上车,我说:“咱们还是坐公交吧,这包车费用太高,咱不能摆谱花冤枉钱啊!”谁知侄子大笑起来:“叔啊,这是咱自家的车,以后您再回家,就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了!”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小子在城里卖了几年肉,没少赚钱,居然成为农村的有车族了。这次回家的五十里路,我是在侄儿的自家车里舒舒服服度过的,悠悠然中我微闭着眼睛,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六十多年的沧海桑田犹如过电影一般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不断的切换,我竟由一个苦行僧似的行者,一下子变成了坐在小轿车里的享受者了。

啊,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这是改革开放时代巨变的伟大成果,是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实惠,尤其是近十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取得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