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白龙山
□ 王晓英
出生于山西省岚县白龙山附近的村庄,对于白龙山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地方,而真正去白龙山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的。不是因为这个地方不值一游,而是在我的印象中,白龙山太过神圣。
白龙山的传说
关于白龙山最初的认识,基本都是从别人口中得来,但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太一样,这更增加了白龙山带给我的神秘感。
关于白龙神庙,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白龙山内供奉的白龙神是陕西米脂人,叫李大,在陕西任州官时,因私放无罪难民被贬为岚县县令,他体恤民情,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某年因久旱无雨,寸草不生,县令率领民众遍寻水源,立下誓言:找不到水不进饮食,两天过去了,滴水不见。第三天来到大万山,也就是现在的白龙山,忍着饥渴爬到半山腰,看见石岩下的灌木丛中露出一些泥水。县令大喜,忙与民众斩斫荆棘,撬石挖泥,坑挖的越深,泉水越大,至六七尺时,清水自溢而流。有人正痛饮甘泉撩水嬉戏时,县令依石而睡。大家不忍惊扰父母官,静坐相陪。过了很久不见醒来便觉不妙,大声呼唤竟没有反应。原来心力交瘁的县令已默然离世。
众乡民悲痛之余, 不忍心立即埋葬自己的父母官。就在他坐的地方搭起一个小棚,扶县令坐在上面,并传唤岚兴两县人民上山祭奠。闻讯赶来的民众痛哭失声,一批一批举行着庄严的祭奠仪式。此时山谷深处冒起滚滚乌云,密布天空,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注,阴雨下了三天,生灵得救。
乡亲们将县令葬于坐化之处,上面盖了一间小庙,塑了神像。那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官,于是每年的这天,岚兴两县民众纷纷上山祭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定期庙会。县令率众挖出的清泉飞流直泄,势若白龙滚动,人们便将小庙取名“白龙庙”,大万山也随之称为白龙山。人们又将清泉水坑砌石为井,谓之“圣水井”,井水相传能冶百病。
白龙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另外还有一段颇有趣味的传说。
很早以前,岚静两县交界处有个只住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叫泊水(据《岚县志》记载,白龙山下有小村庄叫韩家湾(现名高家湾))。这个村周围环山,青山绿水,景色幽静迷人。村上住着一个年轻的姑娘,谁也不知道这个姑娘叫什么名字,只知她姓韩,姑娘只和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哥哥靠种地为生。
韩家姑娘是这一带有名的美人儿。她的脸如初绽的桃花一样娇艳,眉毛又弯又细,更招人喜欢的是她的心灵手巧,无论做什么活儿,都比别的姑娘利索干净。
有一天,姑娘到村前的小河边去洗衣裳,这时,只见旁边一个身穿素衣的小伙子手里牵着一匹白马,来到她的身旁饮水,姑娘怕见生人,害羞地连衣服还没有洗完就匆匆的收拾回家了。
第二天,她又来到原来的地方洗衣服,可是那个牵白马的小伙子又出现在他的身旁,并且笑吟吟的开始向她问话:韩家姑娘,望你不要见怪,要知道我是跑遍千山万水才找到了你这么聪明善良美丽能干的姑娘,我是多么的爱你。你愿意跟我在一起生活吗?
姑娘被这小伙子一问,脸顿时羞的红过耳根,她虽没搭腔,但眼前这位和善英俊的小伙子却已经打动了他的心,她笑了一下,慌忙的跑开,一直跑回家坐在炕上,心里还在砰砰的直跳,脸还在轰轰的发烧。
从此,姑娘背着母亲和哥哥,每天到河边与小伙子相会,叙谈他们互相的爱慕之情和知心话。
不久,这股风刮到了姑娘母亲和暴脾气哥哥的耳朵里,哥哥大发雷霆,认为这是一件不体面、坏了自己家门风的事情,将妹妹狠狠训斥了一顿,并把她关在家里,再也不准乱跑了。一连几天,姑娘哭的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母亲在一旁再三安慰,也无济于事。
有一天,姑娘趁母亲到邻居家借东西之机,偷跑出家门,直奔河边。正好小伙子牵着白马也在那里徘徊张望,两人见面后,那喜悦和激动是无法形容的。这时已近中午,姑娘的哥哥牵着牛肩扛犁从地里收工回来,当他走到河边发现妹妹又和那个牵白马的小伙子在一块说话时,当下七窍生烟,火冒三丈,顾不得其他,扔下犁牛,手中挥舞着鞭子直奔二人而来。
在这紧要关头,只见小伙子不慌不忙的用手把姑娘轻轻一提,便平稳的放在马背上,自己然后飞身一跃, 跳上马背,扬手一鞭,那匹马便风驰电掣地飞走了。
姑娘和小伙子在马背上奔跑,哥哥在后挥舞着鞭子大步流星的穷追不舍,那白马一直向西边大万山里跑去。
姑娘在马背上,只听见风声呼呼作响,小河树木山坡像闪电似的从眼前飞过去,当跑到一个山沟转弯处时,被一块陡斜的大绿青石挡住去路,马在原地徘徊了一圈后,斯叫了一声,一个猛扑跃上了青石,马蹄在大青石上撞出了一道闪亮的火花,留下一串清晰微凹的马蹄迹(马蹄至今尚存),哥哥也随后追至青石之下,已不见了人和马的踪影,他爬上了大青石,发现了马蹄痕迹,顺着蹄印向前找去,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豁然开阔的小山谷。山谷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繁荫叠翠,那匹白马正在小溪边的一个土屋旁悠闲的吃草,哥哥来到土屋旁进门一看,只见妹妹和那小伙子端端正正的坐在炕上说话了。哥哥气急败坏地举起手中的鞭子,正欲往下抽,却被小伙子用手轻轻一点,便呆呆地站在门角不会动了。而举鞭那只手也永远落不下来了,后来人们知道那穿白衣的小伙子就是白龙神,韩姓姑娘也就是白龙神的娘子, 那匹白马是白龙神的坐骑——白龙神马。
故事听的多了,对白龙山的印象反而是越来越神秘,越来越扑朔迷离,如再不去亲历一趟,近在咫尺云雾缭绕的白龙山也将会成为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我必须要下定决心了,去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大万山,去近距离接触神圣的白龙寺,去感受白龙胜境的优雅。
白龙山风景
白龙山,位于县城西二十二公里,蔚汾河以南与兴县黑茶山交界处。白龙山南北走向,长约40公里,山势东陡西缓,景区面积33.8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以上,顶峰海拔2275米。从209国道普明村出发,到白龙山底也不过二十里路。
白龙山为“岚阳八景”之首。有“龙门伏虎”、“白龙吐珠”、“双松合抱”、“三仙聚会”、“醉仙卧石”、“神龟望日”、“飞来镜石”、“饮马池”、“马碲石”、“迎客松”、“一线天”、“石驼峰”等龙山十二景。有白龙庙、山神庙、风神庙、碑楼、登山石阶等多处人文景观。特别是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老先生为白龙山题写的高15.5米,宽8.5米,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寿”字,更为白龙山增添了一处壮丽的人文景观。2013年,白龙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山西省首批休闲旅游度假区;2014年,白龙山风景名胜区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从209国道必经村庄普明村开车出发,沿着旅游公里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景区停车场。私家车有序进入,没有了往年的拥挤。停好车,安心游走于停车场到功德门这段可以欣赏沿途风景的山间小道。
“六·四”抗日烈士殉难处遗址
早上八九点中的小道,空气清新,阳光正好,和朋友说说笑笑,开开心心,一路蜿蜒而上。这条道,对于经常不锻炼的我们来说,没走多远,两腿就有点发软了。稍停片刻,身后有一同游者已走到我们眼前,她见我们停下休息,问我们为啥不坐公交车。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条路上今天的行人好少,原来都坐公交车上到功德门了,有点怪自己没有提前打问行程就贸然行动。但这个想法没过一会,就变成了庆幸。因为在这段步行的路程中,我发现了“六·四”抗日烈士殉难处遗址。
1941年6月4日,八路军一二〇师某部32名战士奉命到岚县普明镇芦家注村征粮,在返兴县途经白龙山时,在“擦虎岩”遭日寇状击。敌军借两侧山坡制高点夹击,我八路军战士奋起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在“擦虎岩” 下。为缅怀抗日志士,1958年,岚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一通。1998年,岚县人民政府将殉难处公布为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白龙胜境”
有了革命烈士的鼓舞,接下来,我们轻轻松松就走到了功德门脚下。抬眼望去,神秘而飘散着仙气的白龙神庙仿佛已在眼前。登上455级台阶,便来到了一座仿古牌坊前,上书“白龙胜境”。白龙山主峰顶部有上下两片大板石夹着一颗直径一米多的大石珠,远看似龙嘴里衔着一颗圆珠,人们称“白龙吐珠”。山顶西侧还有一潭清水,是白龙山的“饮马池”。
白龙山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其中沙棘是白龙山覆盖面积广、挂果稠密的高营养滋补野生植物;漫山遍野的木材林是当地最大的林产品基地;茅尖茶、石背柳则是当地的上等特产茶叶,还有一百多种中草药遍布满山。
进入“白龙胜境”,走过一道门,就来到了白龙祠,这里人山人海,白龙祠的正前方,有为白龙神搭建的大戏台,演员们正唱着山西人最爱听的晋剧《算粮》,戏曲之声响彻山谷,余音不绝,与群山辉映,甚是雄宏。
站在白龙祠大院,往东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白龙山标志性石刻“寿”字,往西南方向望去,便是“迎客松”了。这两处景观仿佛也在欢迎大家的到来,一路所有的艰辛与劳累,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我想杜甫游泰山时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也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