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关夫子坟”的三重意义
□ 吕世宏
《红楼梦》五十一回李纨评价薛宝琴《蒲东寺怀古》诗,发了一段议论:“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这是《红楼梦》里至关重要的一段话,交代了三件大事:曹雪芹游过山西、贾府在运城之北、曹雪芹不惧文字狱。也就表达了三重意义,一是地理意义,一是历史意义,一是思想意义。
第一件交代了曹雪芹漫游了山西,《红楼梦》与山西有关。“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说薛宝琴到过这个地方,其实是交代曹雪芹自己来过山西普救寺,而且曹雪芹知道普救寺里有好事者弄出了诸多《西厢记》故事人物景点,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因为大家知道西厢记本来就是唐代人写的传奇小说,普救寺里的西厢记景点不过是好事者为之而已,所以曹雪芹说普救寺里的这些古迹是用来愚人的招揽游客的。曹雪芹如此熟知普救寺内景物,说明曹雪芹一定来过普救寺。从北京来永济普救寺,毫无疑问需要一路漫游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为什么提到蒲东寺会想到关夫子坟?因为蒲东寺与解州关帝庙关冢都在古蒲州地域,距离只有百余里,这些地方都是他漫游过的。
第二件交代了贾府与金陵的相对位置。关于此地理意义,我在《红楼梦京中在晋中》一文中有过论述。中国关羽墓仅有四座是历史确定的,身在当阳,首在洛阳,成都有个衣冠冢,故乡解州有衣冠冢,除了这些再没有什么关夫子坟。所谓“上京”路上见到的三四处“关夫子坟”乃特意暗示小说里的“长安”背景地在关公故乡山西境内,在运城之北。其路线图是金陵-当阳-洛阳-运城解州-京中,这是来山西晋中的路线图。《红楼梦》批文有“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鼻酸”,当指故乡山西。这里有个疑问“三四个”到底是三个还是四个?应该是“3+1”模式,就是说关夫子坟共有四个而一路上只见了三个。
第三件大事即禁书问题。曹雪芹借李纨之口明确说明《西厢记》《牡丹亭》已经是邪书,就是说被列为禁书了,而历史上《西厢记》被禁正是在乾隆十八年,显示小说创作于乾隆十八年左右。曹雪芹也明确表示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和禁书效果不是十分有效,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戏剧很难禁绝,书可以禁传焚毁,然而男女老少口口相传,人人皆知,甚至于卦签上都有,谁能封禁了老百姓的口耳相传?所以曹雪芹对自己写的小说将来被禁没有担心。
关于此历史意义,我在《关公何时敬称关夫子》一文中分析,清康熙四年朝廷尊关帝为“夫子”,雍正三年敕题“山西关夫子”,以皇帝的名誉题名“山西关夫子”,必然上行下效,所以雍乾时期尊“关夫子”最为流行。明代尊关公为关帝,是将他尊为神圣,突出了关帝的祈福功能。康熙以来强调“关夫子”是将他与孔夫子同样看待为圣人了,突出了教化功能。顺治年间朱之俊曾经倡议关帝庙应称关夫子庙,便于与孔子对应,这一建议还是传开了。结合乾隆禁《西厢记》,可以肯定《红楼梦》创作时间与曹雪芹生活时代是吻合的。
借关夫子坟一笔,曹雪芹也告诉大家《红楼梦》小说的主题是弘扬中原文化的。关夫子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小说里的柳湘莲、冯紫英等正是关公精神的延续,而贾珍贾敬贾琏等人物则丢掉了忠义传统,最终导致贾府的衰落。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法则。
长期以来,许多人将关夫子坟误解为关帝庙,因而掩盖了这一关键细节的重要暗语,因而忽视了此重大意义。2000年宁波大学学报斯迈《红楼梦中的关羽》一文解释“坟多,就是封号多,庙多,像多”,还说什么全国有许多关羽墓,认为是李纨讽刺封建皇帝的,显然作者对关羽墓的真实情况很不了解,强行将关羽墓与关帝庙混淆成一个概念。2013年红楼梦学刊《比较红楼梦与水浒传中的关羽符号》一文提出“因为关羽在历史上鲜有土坟,多为庙宇”因而推定《红楼梦》的关夫子坟即关庙。将关夫子坟解释为关帝庙混淆了实物概念,掩盖了曹雪芹真意。坟是坟庙是庙不可混为一谈,关帝庙在中国千千万万,而关王墓在中国确实只有四座。再如孔夫子墓只有一座,孔庙则全国各县都有过,怎么可以将坟墓庙宇混淆等同?俗话说一人一座土馒头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一座坟就够了,而关夫子竟然有四座,李纨感叹关夫子坟多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是因为人们“敬爱他生前为人”,这就明确认为四座关公墓不全是关公葬地。不能因为墓地有庙,就混淆坟与庙的差异。庙可以多修,但修坟则是很有讲究的,曹雪芹暗示当阳、洛阳两地是实有关羽葬身之地,而解州关帝冢正是因为敬仰关帝人品又是故里而设立的衣冠冢。
总之,上京路上“三四处关夫子坟”是《红楼梦》小说里的一大关键,是破译《红楼梦》真相的一大穴位。这一大关键,安排在小说高潮部分五十一回,曹雪芹借薛宝琴怀古诗交代了小说的题材背景和主题内容。不仅说明贾府长安都在晋中平原,而且说明《红楼梦》小说完成在乾隆时期,是曹雪芹利用明末二府历史题材而创作的怀古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