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再忆碛口

□ 刘汉斌

2023年10月25日 09:25:57 编辑:成柏

我的家乡碛口,坐落于山西吕梁临县湫水河的入黄口,三十多年以来,我曾无数次游弋其中,观摩她、欣赏她,时刻发现与感受她的美。近日又在一部央视纪录片中,迷上了张树元老人的三弦书《说唱碛口》,再配上电视片中上个世纪萧瑟苍凉的画面,感觉真是绝配!

“天上星星拱北斗, 地下古镇唱碛口。物阜民熙盛名有, 河声岳色秉千秋”“奇闻怪事常发生,年长了谁也记不清,二百年兴盛如刮风,世事更改不留情”。这是临县三弦书的一段弹词,弹唱者是临县碛口镇的老艺人张树元。苍凉的曲调中叙说这对一个时代的怀念与眷恋,以及那无可奈何的叹息。繁华逝去,七十年饱经风霜的人生在指端和着弦声缓缓流淌而来,述说着那沉淀和浓缩百年风雨沧桑与辉煌的《说唱碛口》。

老实说,老人的三弦算不上优雅,甚至可以说是嘈杂,但这一种嘈杂与身边流淌的滚滚黄河、古老落寞的古镇在一起,却感觉是如此的搭配与协调。古道、西风、瘦马,黄河、古镇、三弦,这大概也是一种极致的和谐吧!

除去曲调,三弦书中的语言也颇为直白、清晰、易懂,颇有杜少陵之风格——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回味无穷,民间的艺术也大致应是如此,比那些动辄开口即排比句和成语的唱词要好百倍。艺术大致也是从百姓来,再融于芸芸众生中去。

张树元老人的曲调中透露着一股舒适闲散的节奏美,人听了不紧张很放松,这原本就是三弦书给人的慢生活的精神体验。而现在,在所谓创新的节奏浪潮下,传统的慢生活的三弦书被改造成了让人一听就血脉膨胀的“紧箍咒”,丧失了三弦书原本的节奏感与闲散美。形象之,总没有人喝茶听摇滚,也没有人飙车听相声吧?一种艺术有一种艺术的律动美、节奏美,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把艺术最核心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真要快节奏,没人会选择三弦。不能把苏州评弹改成苏州摇滚。

碛口的宣传和美化应避开几个陷阱,一是财主的富,二是建筑的精,三是地主的文。相比晋中的大院与财富,荒芜的晋西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同样相比沁河的古堡群与官僚阶级,西湾的一门四进士,根本算不上啥,都是捐官而已,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你说,他们就没值得宣传的、独特的价值吗?当然有。晋商不光八大家族,也不光晋中那几个大院。晋商的更大群体,正是碛口这样的小城镇的小财主小商户组成的,他们是晋商的主体与蚂蚁、工蜂,是那个时代的民营经济主体。没有那些实业,光票号的那些票,成就不了,也支撑不了晋商百年的产业与辉煌。所以,小商品经济很重要,实体经济很重要。搞经济,不能光盯着资本市场与某些金融大鳄。没有那些小商人、小财主、小老板,经济照样活跃不起来。这也是碛口不同于其他晋商巨贾的特色与魅力,

碛口的美是一种破败美、宁静美、苍凉浑厚的美,是一种俗世的、小人物小城镇的美,一种不争不抢不慌不忙的“法自然”的道家的思想美——二百年繁华如刮风,时长了谁也记不清!

人生海海,得忘且忘!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寂寞庭院依旧,昔日繁华难寻,曾经的辉煌与富足如今只剩一片败落与萧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一切的浮浮沉沉付于指端,付与一把老琴,和着古老的甩板,融进那沧桑、嘲哳的三弦书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