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罗峪口镇
让“小农机”实现“大作为”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金秋时节的乡村田野,目之所及,遍地金黄,硕果累累。在兴县罗峪口镇的李家梁村的玉米地里,随处可见收割玉米的热闹场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远远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大型玉米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摘穗、秸秆粉碎、装车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收获的喜悦洋溢在田里田外。“这‘铁牛’真不错,一会的功夫就收了这么多,还是要跟上时代,用机器提高效率,也省得人们干苦力。”周围的农民纷纷感叹道。
罗峪口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一直以来依托沿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以盛产绿色谷物杂粮和高品质的黄河滩枣闻名。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外流、亩产效益低、收入差等原因,成为了罗峪口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难题。
如何有效提升农业产出效益,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答课题。农业产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来进行农作的耕种及收获,发展农业机械化省时、省力、省人、省事的优势成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为此,罗峪口镇以李家梁村为试点,大力推广农业产业机械化种植模式,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过去受限于土地的规模和种植户的分散,农业机械化作业受限较大,投入产出不明显,如今,通过土地托管将“碎片化”的土地连筹成片,为大规模农机使用奠定基础。李家梁村甜糯玉米种植生产基地,连片土地农业机械使用率达100%,单位土地人力成本下降了70%,通过使用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植保手段,农药化肥使用量每亩平均下降20%,农产品的品质更高、更安全。
农业发展,农机先行。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罗峪口镇积极推动先进特种农业机械及辅助农具的使用。在罗峪口镇红枣标准化产业园区,因枣树间距较小,大型农业机械无法进入,罗峪口镇考察推广了一批使用方便的小型特种农具。同时,还为园区全部配置了太阳灭蝇等,一次安装,无需供电,有效解决了果蝇对枣果的破坏,一二级良果率平均提升超15%,成效喜人。
农机设备是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农机设备在丰收时节不出错,积极培育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在搞好农机服务上做好文章,打造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加强与经济合作社开展农机服务合作交流,推动合作社开展代耕、代育、待插、代收等生产服务,通过实行专业化发展、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不断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让较为规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罗峪口镇积极推动农机使用优势建设,引领带动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重点选择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耕三个环节开展托管试点项目服务,通过对秸秆“三贮一打”和对秸秆饲料“养殖户贮存+养殖厂贮存+企业收购贮存”的方式,充分发挥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青贮的作用,对新产秸秆就地进行青贮和打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环境问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
农机显身手,农业迈大步。罗峪口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种植模式,引进先进农业机械,让“小农机”实现“大作为”,在破解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实际难题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农机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蓄力助能,在每一寸沃土上奏响“农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