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今日论点

以历史眼光看吕梁精神 凝聚当今时代奋进力量

□ 张越

2023年11月26日 09:54:25 编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吕梁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在民主革命斗争过程中历尽艰辛孕育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吕梁精神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扎根、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形成、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以历史眼光考察吕梁精神的形成脉络,深入阐释其内涵所在,对于当今时代理解、传承、弘扬、发展吕梁精神并以其时代价值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火种撒吕梁,革命依靠共产党

伴随着五四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青年学生张叔平、贺昌最早开始在吕梁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在此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秋,在中共中央北方区委指示下建立了吕梁首个党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标志着吕梁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孝义县辛庄村创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虽在吕梁山进行的革命活动时间短,但影响巨大,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对西北红军的创建有着重要作用。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局势,同年12月,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全面分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并明确指出红军应向山西地区发展,以求得苏区的巩固和红军的扩大。1936年2月下旬,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突破阎锡山部队的封锁东渡黄河,阻止了日军西进,晋绥边区成为了党中央的安全屏障。红军东征期间转战吕梁大部分县区,并在山西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东征期间,红军在山西建立25个党群组织,创建了64个苏维埃政权,筹集了五十多万银元的军费,歼敌13000余人。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自此在吕梁大地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开辟晋绥大后方,军民抗战斗志扬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倡国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编陕甘宁边区红军主力为八路军加入抗日前线。到1938年12月,八路军第一二○师将已开辟的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起晋绥抗日根据地,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积极进行党的组织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使全民抗战形成共识。

抗日战争期间,在吕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下,一二○师及吕梁地方兵民已经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据晋绥边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不完全统计,自1940年1月到1945年6月,全区民兵对敌作战19149次,毙伤日伪军10102人,俘日伪军1924人;吕梁人口在此期间从四十万减少到二十五万,战斗伤亡人数近十万,约占晋绥边区伤亡人数之四成。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吕梁人民的无私奉献、英勇奋战,为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做出了巨大牺牲,为敌后抗日游击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吕梁儿女建立起了阻敌西进的坚固屏障,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铸就了以“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等优良品格和作风为主要内涵的伟大的吕梁精神。

保供前线生产忙,全力支援党中央

1941年至1943年间吕梁地区遭受了敌人的封锁破坏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劳动力锐减,群众和部队吃穿供应难以为继。面对敌人的“扫荡”,毛泽东指示晋绥军区“查找原因,发动群众,把敌人挤出去”。吕梁军民采取包围、策反、奇袭等“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各类战术,避强击弱、以柔克刚、剪枝弱干,挤掉了许多日军据点,晋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扩大,迎来了蓬勃发展之势。面对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困难,根据地军民齐心生产自救,垦荒地、办工厂,物资、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从晋绥运往陕甘宁边区。1943年和1944年是根据地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两年,为1945年对日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准备了物质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5年,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边区财政的50%至60%,缴纳公粮1686.35万公斤,其中吕梁几个专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了财政的70%,缴纳公粮675万公斤。

保障前线不仅是送兵送粮,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尤为重要,要建立自己的红色金融体系,需要开办自己的银行。1937年11月,共产党员刘少白创办的兴县农民银行正式开张,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也得到了很多开明绅士的倾囊相助,牛友兰先后捐资35000块银圆,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棉花、布匹等物资,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产。吕梁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取得革命胜利贡献了力量。1940年5月,西北农民银行正式成立,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农工商发展。1948年12月,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处于晋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承担起了供给中央和西北财政、物资等支出的主要任务。

钢铁走廊保运输,筑起秘密交通网

面对敌人的重重阻碍,我们一方面要突破经济封锁,一方面也要突破道路阻截,我们的钱和粮如何能安全地运出去,是吕梁军民要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的重要城镇和主要的交通要道都被敌人占领,在延安的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联络都十分困难,背靠陕甘宁边区的晋绥根据地成为了延安通往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华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军民一心构筑起了往返延安的“钢铁走廊”。它不仅仅保障了补给物资的运输,还有许多重要的党员干部都是通过吕梁从延安送往各地的。据不完全的有关资料记载,晋绥地区从1942年10月到1945年底共接送干部2852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就有27人,比如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等。1942年赴延安参加整风的各地干部、1945年出席“七大”的各个根据地代表,有许多是通过吕梁出入境内接送的。在物资运输、人员接送的过程中,许多吕梁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罗元发回忆:“我们现在所吃的粮食,都是贺老总组织晋绥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经过重重困难,才从千里之外运到部队的”。

十四年抗战,吕梁十万儿女奔赴前线,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书写了“养兵十万,牺牲一万”的悲壮历史。以吕梁为中心的晋绥根据地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成为连接党中央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不怕牺牲、血战到底,历史不会忘记晋绥军民用如此的爱国热忱担负起了保卫党中央的战略任务。

统筹后方责任重,中央后委在吕梁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内战。我党坚持与发展吕梁区保卫陕甘宁,次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集团34个旅25万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并在陕北清涧县枣林则沟村召开政治局会议,随即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方工作委员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在吕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成立,统筹后方工作。中央后委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党中央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既要担负中央的后勤保障工作,更要做好参谋部的工作,这里还是人员和物资的中转站,大量的物资、经费以及部分兵员,都由中央后委统筹派发到全国各地。中央军委的电台90%以上都集中在三交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绝大多数都由中央后委转达。5月,中共中央外事组在临县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外事组成员大部分转入国家外交部工作。

1947年8月到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移驻临县,8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发来急电:野战军南下,已无粮携带,着从速令绥(德)延(安)两地区沿途筹粮。9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在20天内动员2万石粮食及棉衣、鞋袜送达陕北,同时要求一个半月内,为西北野战军南下准备所需军费。9月23日,中央军委电文指示:在20天内动员2万石细粮,并集中起新兵5千到一万人加入野战军。仅仅三日后,晋绥给中央回电:23日来电所示各项,正日夜赶办中。新兵一万人可按期完成,粮食除在绥德等地筹集1万石外,其余由河东(晋绥边区)筹集,棉衣可按时送达。9月至11月,为西北野战军运送粮食281万公斤。10月24日,为西北野战军筹备运送棉衣6.5万套、棉鞋16万双、棉被2500床。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廖汉生曾回忆到:“1947年陕北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我军吃饭很成问题,常常是打仗的时候集中几个纵队,打完仗立即将一部分撤回山西,分散吃粮。”1947年11月攻打榆林,我军缺粮兵力难以集中,因此未能取胜。1948年8月晋绥军区后勤部长陈希云在报告中说:“从1947年起至今年上半年止,除河西在河东吃用者外,尚运过河西粮食三十七万市石,还有二十万石正在运输中”。晋绥这个人口最少、底子最薄的根据地,担起了最重的担子和责任。晋绥军民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负担了支援中央和西北财政物资转运等重大任务,保障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英雄故事晋绥写,战时文艺最前沿

战争年代的吕梁地区不仅是我党的后勤保障基地,也是文艺战线的最前沿,我国新闻事业在吕梁大地燃起点点星火。1935年第一二○师政治部——晋绥军区政治部在红军长征途中创办《战斗报》(后为晋绥军区的机关报)。1940年在晋西北党委领导下先后创办了《抗战日报》(后改称《晋绥日报》)、《晋西大众报》(后改称《晋绥大众报》)。各报社与新华社,认真贯彻“全党办报”的方针,派记者到各地采访,初步建立起了党内的通讯网。1942年1月到1944年12月晋绥边区先后举办过四次大型群英会,为了表彰这些从工农业生产一线到武装斗争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当时负责报道工作的马烽和西戎将人物原型与素材揉在一起,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刊发了小说《吕梁英雄传》,这成为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康家寨的抗日故事折射吕梁,折射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可以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和微缩景观。吕梁儿女在共产党的组织下同烧杀抢掠的日寇顽强斗争的故事,展现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英雄主义与民族精神。文艺作品作为吕梁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其巨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使吕梁英雄的角色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励了300万边区民众的生产和抗战热情、巩固和发展了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路居兴县,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就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对整个解放区的党报坚持为人民办报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基本原则,《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则清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此期间,毛泽东的《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一文也对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毛泽东思想对吕梁革命工作的科学指导,对“吕梁精神”的孕育形成与传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吕梁人民在早期革命实践中的有效经验同样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二者的良性互动将晋绥根据地推上了文艺战线的前沿,革命战争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不仅丰富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极大推动了吕梁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全党兵民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老区干部赴新区,南下建设勤支援

1949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的城市不断增加,接管干部严重不足。随着太行区、太岳区干部组成的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晋中区干部南下湖南,另一支由晋绥边区干部组成的南下队伍也启程奔赴祖国各地解放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吕梁地区先后抽调1087名区级以上干部,组成1套地级班子、5套半县级班子、23套区级班子分赴陕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北、福建等地开展工作。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他们带着新的使命奔赴崭新的时代,在中华大地上续写着吕梁英雄传的新篇章。

吕梁儿女在黄河文化、晋商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廉政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滋养下培育出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这批南下干部传承着吕梁精神,发扬联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战斗在城市接管、剿匪平叛、恢复生产第一线,为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晋绥儿女志不移,吕梁精神续新篇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吕梁儿女继承和发扬了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一心为民、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内核,突出显示出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品质以及英勇杀敌、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精神。“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蓬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在光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吕梁精神,早已深深植入吕梁儿女的血脉,成为全体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吕梁精神强大的感召力和时代价值给予我们强大的信念支撑,带领我们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国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点亮全国一半灯,暖热华北一半炕”,吕梁作为山西重要的能源产地,煤铁产量居全省前列,默默支撑着中国速度。截至2020年2月底,13个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奋进的步伐继续向前,时至今日吕梁精神依然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山西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撑与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是吕梁精神的内涵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继续发挥吕梁精神强大的感召力,发扬吕梁精神的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吕梁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全党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路上描绘出新的壮丽画卷。

(作者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