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文化•生命感•诗歌美学

——任爱玲诗歌浅析

2024年01月20日 10:57:14 编辑:

□ 田富全

我是诗人任爱玲的一位忠实粉丝,她的诗美到了我!虽不曾见面,但以诗为媒,在微信上交往已三年有余。2023年2月1日,任爱玲老师的《旧日子》入选“中国诗歌网”的“今日好诗”。汇聚全国数千诗友的直播间里,我对任老师《旧日子》的点评,被现场专家评为当晚“最佳点评”,并获赠三件文创产品。

在当今纷杂热闹的诗歌圈,我欣慰地看到任爱玲老师诗中的真诚、清纯、挚爱与柔美,也看到了诗人理想中的另一种人生。

我珍爱任爱玲老师的诗!此情可用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来形容:“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温婉的那朵!”

创作源于内心 忠于诗歌伦理

任爱玲的诗没有低俗,没有阴暗,没有凌空虚蹈,她守住了最为重要的“诗性正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太序》)为何写小说散文的后面冠之“家”,而写诗的后面站着一个“人”呢?这就是李少君的“人诗互证”。任爱玲的诗源于生活,有感而发。她在“今日好诗”现场直播间,应诗友要求谈诗歌创作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心动才笔动”。她说:“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个诗人在诗歌中作伪。

任爱玲把写诗当做自己的宗教,并为之呕心沥血。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已出版个人散文集和诗集7本。这是一些专业诗人,一生都未必能达到的高度;更要命的是她的诗领奖领到手软——2017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当代诗人‘提名奖’”,2018年在“山西名胜古迹风貌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18年第二届“阳光杯”短文大赛和2019年全国首届“文学高地”诗歌大赛中,均荣获“十佳诗人”称号。2020年荣获第四届“阳光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等等。据悉,2024年,她的一本新诗集又即将付梓。

鲁迅文学院教师、著名诗人杨碧薇说:“为了它(诗),你咯血的付出,仅仅是基本的伦理……咬住牙坚持,挺住意味着一切。”

为了诗!任爱玲挺住了。

“当代诗的伦理不仅是个人的历史想象力,也不尽是对微末个体的道德审视,更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承诺与探寻,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眷恋和责任”(胡桑语)。

如上,正是任爱玲诗歌的基本底色。还是以诗为证吧。例《采采兮,卷耳》:“我想把那些女子从诗里一一约出来/比如婉兮、采苓、静姝、佩玫和零露/让和她们有关的情事,全部摇曳起来……然后,是的/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继续把这些散落在诗行里的野草/一行行轻轻擦亮/把那些泛黄的岁月/一页页慢慢地唤醒”

再如《北台峰村》:“石头挤满了河滩/河滩挤满了石头/这是北台峰村的祖先/留给后人的一封封书信/雪白的羊群和大黄牛们/在石头路上慢慢走着/用‘踢踏——踢踏——’的足音/回复着祖先的信件/几个年轻的男女站在水里/漂洗着一袋又一袋土豆/一对夫妻,把刚收的一车白菜/砌进石头垒起的日子/路边一位大姐说/台蘑二百元一斤/——这一封封回信/犹如路边一串串火红的沙棘/占据了我们不断切换的镜头”

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勃发的生命力

任爱玲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灌输,传统美学的熏陶。进入汾阳师范学校后,作为语文科代表的她,更是“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秋色,融汇贯通,尽收眼底。

参加工作后,身兼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省学科带头人的她,整天和学生及同仁们一起在文化的大海里畅游。

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太原市分会会长的她,更是在教学工作之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泰山顶上观日出,在汨罗江上渡龙舟;与苏东坡对饮,和劳伦斯神交……

不用看任爱玲的诗歌整个文本,就瞄一下她诗歌的标题,就会被其中的柔美圆润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取向、充满张力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并为之思索,为之动容。

不信请看:《采采兮,卷耳》《斟一杯月光,与秋相拥》《低于秋天的思绪》《读一朵花的心事》《借一池春雪》《下一个春天,与你入画》《秋意荡漾在炊烟上》《用我的诗缝缀那一地潮湿的光阴》《夜就这样慢慢地煮着》《墙上挂着一些旧了的时光》《白狐一样的春光》。

任爱玲的诗雅致和谐,张力饱满,诗意纯正。既有时代之风,又有古典之美,是古今文化交融的心灵之歌!

任爱玲的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她让诗立起来,具有生命感和生命力。她首先擦拭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让他们散发各自的光芒,成为鲜活的生命体。

例如《春天的呼唤》:“坐在午后的光影里/一个人抱着一团诗/从每一个词语的缝隙里摄取温暖/这暖,便浓缩成一声翠绿的鸟鸣/或者,一束悠远的花香”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有心理感受,甚至能听到气息和心跳。

再如《故乡》:“深褐色的枣树最高处,悬着几颗鲜红的枣子/那是我童年生活里,最鲜艳的记忆/这记忆如血,一滴一滴的,在我心里绽放”红枣,红血,红心,如泣如诉的乡恋,不但绽放在诗人的心上,那高悬的红也触到了我那片柔软的地方……

任爱玲的诗,除去鲜活的形式,还有极具冲击力的内核。

有时像万能钥匙,打开所有心灵的锈锁。例如《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一根针线缝合即将崩盘的日子/在清水里濯洗丝巾上的烟火气/向曾经的过失和强势认错/把钉在诗句里的那些孤独/用钳子拔出来/在残留的孔洞里/注入对生活的敬畏和爱”

有时像晨曦,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万千银丝。例如《地窖里的生命》:“当长着白胡子的胡萝卜们/被我从地窖里慢慢拔上来的时候/这些昆虫们也会飞上来/那阵势,似乎在朝拜上天。

任爱玲的诗将生命的感觉上升到审美的精神层面,也把诗艺融入生命感观,几乎每首诗都融入了对生命的真切体验。

对当代诗歌美学的深耕和探索

谈到当代诗歌美学,就必须弄清什么样的诗是好诗。钱文忠说:“好诗一是发现,二是感动,三是耐读”。吴思静说:“诗歌是集体潜意识和人性最隐秘部分的流露,具有不可描述性,不确定性和无穷尽等特征。语言的密度、情感的浓度、经验的深度、思想的高度是好诗的重要品相。”

任爱玲的诗在到达或接近好诗的路上。除了前面提及的之外,她还有如下几方面的诗歌美学实践和探索:

任爱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辨识度高。她的诗没有电闪雷鸣,没有风高浪急。有“白云放晴,幽鸟相逐”的典雅;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的自然和谐。她的诗几乎每一首都柔美圆润,雅致如菊,绵香如茶。她还善于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意外的美。如《玉米的虚无》:“玉米棒离了母体之后/……田野里,只剩下望不到头的玉米秆/一株一株地,在秋风里煞白着脸/目瞪口呆,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像一群被劫掠了孩子的母亲,头发凌乱,衣衫不整/……如今,这撕心裂肺的分离/却是这人间赋予她们最血色的记忆”。她把农村常见的一个普通的农事场面,写成了现实版的“母子情”,引起了我的共情,触到了我的泪点。

任爱玲把创新当做诗歌的命门,熟练的应用通感、留白、深度意象和陌生化等手法,捕捉自己瞬间的独特感受,从切入点到词语、喻体、意象、想象等从不拾人牙慧。我们就在任爱玲的创新之旅中窥纹见豹吧:“有一群美丽的鱼/只能活在它们小小的错觉里/……我讶异于鱼们的安祥与从容/它们睁看圆圆的眼睛,甩着小小的幸福”(《一群美丽的鱼》)。“终于有一天/它不必替我再守这日子/流年若斯,岁月向晚/世间如此喧嚣/而我,只能缄默如一口老井”(《一把空着的木椅》)。“比如黄昏落在水里的样子/为什么总让我想起父亲的皱纹/那年冬天在火山岩看到的葡萄藤/为啥那么像父亲临终前的坐姿”(《答案》)。——新颖的角度,鲜活的修辞,奇崛的意象,大胆的联想,再加上神来之笔,读后令人美不暇接,心旷神怡!

任爱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悟到了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的精髓所在。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中说:“理、事、情”三者是诗歌表现的客观对象,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陆游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细品任爱玲老师的每一首诗,都能品出诗歌中的“气、神、韵、境、味”。即有气脉,有神采,有韵致,有境界。她善于卒章见志,结尾华丽转身,诗意升华,别有洞天,余味无穷。例《路过一片玉米地》:“今天,我路过一片玉米地/想到了你我日日走过的人间/这些玉米/和我们一样,都是过客”,道出了人之一生草木一秋的无奈!读任爱玲的诗,是一次享受,是一次养生,是一种净化,是一次自渡。

另外,我还注意到她最近写的诗,有如下几方面的诗歌美学探索:

避开诗人的主观色彩和共知区域,只提供读者眼见耳听的客观图景,剩下的留给读者填充。

不顺着写,把诗歌当作弯曲的艺术,曲径通幽见洞天。比如《一把空着的木椅》:“……木质特有的味道/镶进了一去不返的时光里/椅垫上的桃花也早已褪尽了春色/我想到了与死有关的话题……”一转再转,一个意外加着另一个意外,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增加了艺术性和文本的厚度。避免了让人看了上句就能知道下句的稀松平常。

诗人的视野早已从日常生活、乡恋、花鸟拓展到无垠的宇宙,文本中不时体现出天地观、历史观、哲学观,以及佛学、神学、玄学。在她近期的诗作中,也看到了她借鉴外国诗歌的一些努力。现代诗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中国古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是立诗之本。中西合璧,必将使任爱玲的诗走得更远。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才诗人任爱玲更加壮阔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