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推进设施建设 强化品牌效应

我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体系

2024年01月31日 10:54:24 编辑:

本报讯 (记者 梁瑜) “我们商场的调料面,数交城五香调料面卖得最好。”岁末年初的市区某超市里,调料柜台上的交城五香调料面销售一空,导购小姐介绍说,“我们购入的这种五香调料面,属于非遗制作工艺,花椒材料产自交城岭底乡、瓦窑,辅以药食同源的其他原料,经过古法技艺磨制而成。自上市以来,特别受消费者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凝聚保护非遗的社会共识,健全非遗保护专门机构,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模式、新体系。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配套制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遗名录建设规范和非遗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市非遗保护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以政府为主导、保护机构和传承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格局初步形成。

扎实推进非遗传承设施建设,全市设立非遗综合传习中心5个、非遗传习所80个、非遗传习点112处。全面铺开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已建成乡村文化记忆展示馆120个。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开发了汾酒制法工艺展览展示、贾家庄汉民族婚俗展演等非遗文化,建成了交城田家山非遗文化村、孝义市杏野砂器特色小镇等一批非遗传播场所,碛口古镇、临县义居寺、交城庞泉沟等地被纳入我省“黄河风情非遗之旅”“康养休闲非遗之旅”线路,汾阳贾家庄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形成了“非遗+旅游”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依托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我市还发挥临县青塘粽子、柳林碗团等以传统技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带动1万多人就业致富。持续推进非遗进项目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年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组织开展濒危剧种抢救性保护公益性演出活动,年演出场次400余场。